第75节(1 / 2)

余清泽摇头,道:“老哥,你生气也没用,都已经这样了,咱们得接受啊。”

刘老板瞪他,道:“你不想想办法?”

余清泽道:“我在等消息呢。”

“什么消息?”刘老板凑近了问。

余清泽正想说,赵管家过来了。

“赵管家,有消息了吗?”余清泽见了他,迎上去就问道。

赵管家点头,看了刘老板一眼。

余清泽说道:“没事,自己人。”

赵管家这才说道:“是城东的黄夫郎。”

余清泽疑惑问道:“黄夫郎?王老板跟他认识?”

赵管家摇头,道:“不是。这黄夫郎啊,跟县衙主簿大人的夫郎是手帕交,很是要好。而这主簿大人,不知道你们清不清楚,他是王老板的小舅子。”

听到主簿大人的夫郎那里,余清泽和刘老板就清楚了。

“原来是这样。”余清泽恍然道。

赵管家也点头,道:“据说是黄夫郎到主簿大人家跟主簿大人的夫郎说话闲聊时,凑巧被王老板的夫郎听见了。”

余清泽、刘老板:……

虽说有那么一层关系在,被王记那边知道是早晚的事,但这也太凑巧了,如果晚个几天,小吃店推出了银耳羹,之后再被他知道就无所谓了。

余清泽无奈叹气,道:“唉,我这运气,也是没谁了。”

刘老板就安慰他:“没事,他做的肯定没你的好,你照样推出,有比较了,客人自然会回来的。”

“唉,希望如此。”余清泽叹口气,答道。

如此又过了两天。

余清泽忙着小吃店和画图纸,很忙。

他将原本打算推出的银耳羹换成了炒河粉,蛋炒河粉、猪肉炒河粉,青菜炒的,出了几样,也是大受欢迎,特别是午餐的时候,这种比较能填饱肚子的吃食就特别好卖。

而且炒河粉这东西,余清泽可以一次炒很多,然后放在那边卖就行,也比较省事。

另一边,最近的王老板春风得意,整天都笑眯眯的。

因为凉皮,吸引了一批原来余记的客人。另外,这两天推出的银耳羹也很受欢迎,特别是受哥儿的欢迎。

因为这两样吃食,面馆的入座率也终于从三成上升到了六成。

看着渐渐有了起色的面馆,王老板心里美滋滋的,就连死对头刘良平经过时瞪他的一眼,他都好心情地没有跟他计较。

“爹,这白木耳快用完了。”王老板的儿子对进到厨房的王老板说道。

“今天的还够用吗?”王老板问道。

王老板的儿子看了下盆里泡着的白木耳,点头答道:“勉强够用。”

闻言,王老板说道:“没事,明天土根说一早会送过来,赶得及。”

“那就好。”

第68章出事

第二天早上,王记面馆门口,王老板搓着手伸长脖子朝南边望去。

“爹,土根还没来吗?再不做就来不及开店了。”王老板的儿子走出面馆门口,问道。

王老板没好气地说道:“我这不也在等着嘛!唉,这土根也真是的,说一早一早,咱们这都快要开店了还不来。”

两人又在门口望了一阵,心里急得不得了。直到一个人影背着一个大背篓,手上还提着一个袋子出现在路那头,两人顿时眼睛一亮,终于来了。

“诶,来了来了,爹,来了!”王老板儿子看见那个人影兴奋地叫道。

“我看见了!瞎嚷嚷啥!”王老板没好气地说了一句。

等到那个人影走进,王老板立马说道:“哎哟土根啊,你怎么来这么晚,我这马上就要开店了啊!快去过称,阿明拿称。”

“好嘞!”王老板的儿子王明立即到休息间拿称去了。

叫土根的汉子抹了把头上的汗,跟着两人进到后面院子里,卸下背篓,将手里的麻袋打开,说道:“实在对不住啊王老板,我早上又去摘了一些,就来晚了一点。这里面是晒了一下的,昨天下午摘的,我怕烂了就又晒了一下,这背篓里面是今天早上刚摘的,还新鲜着呢。”

“行行行,都可以。”王老板用称钩子钩起背篓和麻袋,分别称了一下,说道:“背篓这边是十六斤,麻袋里是五斤半!”

他将银耳分别倒在两个框里,然后跟他儿子说道:“好了,阿明,快去做!”

“爹,用这个半干的还是用这新鲜的?”王明问道。

“你蠢啊,当然用新鲜的!不然怎么来得及!半干的还要泡!”

“哦,知道了。”王明提着新鲜的那袋银耳就进了厨房。

土根看着王明进了厨房,他好奇问道:“王老板,你们用这白木耳做什么啊?”

王老板笑呵呵地打马虎眼,道:“没什么,就赚点小钱。咱们再称称背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