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7(1 / 2)

上洛的名分大义。”

武田信虎点了点头,言道:“正是。”

上洛之事,并非一介地方大名,口头高喊我要打到京都,就可以获得领地豪族上下的支持的。

要知道所谓武田,上杉如此的战国大名,之前都不过是一国的守护大名。

守护大名由幕府任命控制当地,而实际上对地方豪族,并没有太大的制约力。

在地国人甚至可搬出各种守护不入的名义来对抗,守护对他们的控制。

后来朝廷颁布半济令,所谓半济令,就是当地守护可以将,本国庄园年贡截留一半自己使用。

这种情况一般是用作,国内叛乱或者镇压一揆使用,只是临时法令。

但是后来守护大名将之长久化,将原本供应给朝廷公卿,寺庙的年贡截留自用,之后势力逐步增强,有了对国内控制力后,从守护大名向战国大名转化。

不过守护摆脱了朝廷的控制,就更需依赖在地国人的支持。

所以上洛之事,没有大义名分在手,很多地方豪族不会买账,即便类似武田这样领国化实行得如此彻底的战国大名,亦会受到国内压力。

当年大内义兴有了足利义材,六角定赖有足利义晴支持,才有足够底气行上洛之事,他们都是足够的势力后,借助了大义名分下,成功上洛,最后权势接近于天下人。

而当年家格仅次于足利将军家的源氏名门今川义元,他所行上洛,正是没有大义名分支持,导致部分豪族不支持,这才埋下了败因。

若没有大义名分,贸然打出上洛的旗号,就是谋逆。

这点即便当年甲斐之虎武田信玄,也是要足利义昭下御下书的形式,以及觉恕法亲王让信玄捍卫佛法,讨伐佛敌,他方才提出上洛的口号。

眼下有了足利义昭次子在手,武田军完全可以效仿,当年信长拥立足利义昭上洛之事,以此大义名分号下最终入主京都。

要知道现在足利义昭为信长追放,幕府之事务由原先伊势氏,高氏,一色氏,上野氏,细川氏各奉公众代理,这可谓武家无主。

若是在足利义昭允许之下,将将军之位授予他的次子,武田家完成打出拥立将军之位,而正式上洛,再度向信长开战。

山县昌景自然知道此举的意义,于是他想了一下,言道:“屋形公,此事事关重大,请让我禀报馆主大人,商议之后再行定夺。”

武田信虎点了点头,言道:“无事,反正我已决定将来埋骨此处了,不会再走了,商议出结果,再来禀报我就是。”

“还请屋形公保重。”山县昌景说完之后,当即退下。

武田信虎看着山县昌景离去的背影,略有所思。他明白现在家中的处境,山县,马场等甲斐系家臣,与胜赖不睦,可能不会支持胜赖继续信玄的路线再行上洛。

所以他预感到此事并非一帆风顺。

能登国。

轮岛凑。

在能登半岛尖端的海港上,眼下正停泊着船舶。

现在江户时,大大有名的北前船贸易,此时已开始渐渐兴盛。

所谓的北前船贸易,主要是有近江商人兴起的,就是利用对马洋流,往返大坂与蝦夷岛之间的回船贸易。

北前船一般一年往返航行一次,因此亦称作为回船,一般三月下旬从界町出帆,至五月下旬蝦夷岛抵达。

之后七月下旬从蝦夷岛返回,最后十一月上旬再返回界町。

北前船一路航行,路途多有停泊港町,而李晓领内的能登七尾町,轮岛凑,佐渡赤泊,越中的放生津,岩濑凑,都是北前船主要停泊地。

眼下轮岛凑,停泊的,正是不少从蝦夷岛北海道方向来回船。

李晓与明国海商李旦,王坦之等人,眼下都在天堂城下的轮岛凑内。

虽说轮岛凑之前,在明国海商们的劫掠之中,被焚毁过一次。

但是每年的北前船贸易,仍使得不少商人闻到了商机,在轮岛凑内修筑起了临时屋敷,开始作起这些回船上的生意。

这些回船主要都是独立船主,这一次从蝦夷岛返回,带来海产,如鲱粕,以及大量鲱鱼的鱼卵,鱼干,海参,干鰯之类,当然最多还是蝦夷岛主要出产的昆布海带。

为了降低成本,这些船主不会将这些海产全数带到近畿,由那些近江商人来垄断售卖,在沿途之中若有合适价格也会拿去贩卖。

也就是为何江户北前船贸易,带动整个日本周边港口繁荣的原因。

面对能登当地商人的热情,除了部分要运至界町的海产,很多船主都在能登当地脱销。

面对于此交易盛况,李晓当然是不会放过这半年一度的收税机会,当下设立临时奉行,对交易征收冥加金,以及船舶停靠到岸的过夜费。

如此仅仅是一日,李晓就可从中盈利近千贯之多。

眼见轮岛凑如此繁华,李晓对李旦,王坦之言道:“轮岛凑,不仅西回航路的中心,还是古之渤海国与此贸易的中心,若是你们在打通与朝鲜海贸,对你我而言皆是一桩好事。”

第四百三十四章扩军扩军

李晓与李旦所说的渤海国,就是由粟末靺鞨出身的大祚荣,所开创的。

在当时日本因为白江村海战失败后,国内对唐,新罗联手一直处于恐惧之中,故而采用外交手段有意接近渤海国,形成同盟,以形成对新罗的战略包围。

在历史上日本多次派遣遣渤海使,双方完成朝贡贸易。

渤海国出发日本的使者,一般开始选择最近点九州一地登陆,但由于频遭风暴袭击,船毁人亡,所以改走能登越中登陆。

当时渤海国选择的起锚点在东京龙原府大抵今吉林珲春市或南京南海府朝鲜咸兴市出发,之后在晚秋初冬季节,利用大陆吹来的西北风抵达能登越前。

对于这条航路,李旦,王坦之皆是几乎没有听说,但是在李晓详细解释后,明白这确实是一条向朝鲜贸易的绝佳海路,只是路途稍远一点而已。

对于日本与当时李氏朝鲜的贸易,一开始是双方都算比较便利的,当时朝鲜将日本来贸的商船,称兴利倭船。

一般是由日本向朝鲜运输胡椒,丹木,朱红,铜,金等物质,而朝鲜向日本返送盐,鱼,米,朝鲜人参以及当时日本急缺的棉。

双方都从这条商路上获得不少的油水,是日本当时仅此于日明贸易的重要海贸。

可是自三浦之乱后,朝鲜与日本关系恶化,当时对马国的宗盛茂居然率领四千五百军势渡海攻击朝鲜。

导致朝鲜朝廷对日本极端仇视,两边贸易停止,但最后双方又无奈于彼此贸易巨额利益,最后只能重新坐回谈判桌,双边签订壬申条约,重开朝日贸易。

不过朝鲜朝廷将对日本来贸易倭船身份,做了严苛之限制。

原先日本九州,中国地方大名皆可以参与对朝贸易,之后朝日贸易只剩下有两大势力把持,一是对马的宗氏,二正是当时手眼通天的明国海商。

而李晓现在正有利用李旦这些明国海商,为对朝鲜贸易,在能登再新开一条海贸通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