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长嫂奋斗记 第425节(1 / 2)

“宁云夕老师亲启!”

他在信封上这样尊敬爱戴地对她大嫂写着。

孟晨熙高兴地拿着信急忙给大嫂送去。

楼上,宁云夕是回到家了,今天回来的早在帮孟奶奶做着晚饭。

孟奶奶问她:“听说李老师要走了?我怎么记得她以前已经是副校长了。”

“是的。她学校早开学了,是年级组长了,但是偶尔还得给学生上上课,学校也有任务给她。”说到李小慧后来怎么没有当副校长而去当年级组长了,都是因为后来市教育局看好八一子弟学校又给这个学校送来了一个领导人才,余光中继续担任正校长,李小慧则就此请辞了。

“这岂不是可惜?”孟奶奶说。

不可惜。因为李小慧从一开始都没有打算当这个副校长的。李小慧自认自己刚出来当老师,学习的东西有许多,这么快去担任重要岗位反而不好。宁云夕觉得她的想法是对的,操之过急反而不利。要不是当时彭校长倒了没人的话。

“大嫂,你有信!”

孟晨熙冲进家里的喊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孟奶奶和宁云夕都从厨房里转过头。

“你怎么回来了?”孟奶奶好奇老三今天居然从大学里回来。

孟晨熙来不及回答奶奶的话,举着信跑到了宁云夕面前。

从老三表情上看出了什么,宁云夕的手擦干净后接过她手里的信,先是看到了信封上的落款人,笑道:“是希敏的信。”

本来她听老三的喊声奇怪会是谁写信来,因为一般工作上的来信都寄到她单位去了。而家里人来信,宁爷爷宁奶奶更喜欢打电话找她方便而不是写什么信。

这年代,打国际长途电话是又费钱又费时。所以曹希敏只能给她写信。

宁云夕望了望老三和孟奶奶好奇的表情,于是在她们两人面前拆开信封,取出里头的信纸说:“看看他都写了些什么。”

孟晨熙早伸长了脖子,只看她刚才手里掂着信封已经感觉到有些分量,结果大嫂抽出来的信纸足有十几张之多。

他写了什么给他大嫂,需要写十几张纸?

宁云夕一扫信纸开头几行,几乎一目十行简略扫了之后,对孟晨熙他们说:“没事儿,他挺好的。”说完这话,宁云夕拿着信纸走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孟奶奶都目望着大孙媳妇的背影疑惑着:真没有事吗?

孟晨熙心头着急,又不好问,毕竟他信写给她大嫂又不是写给她的。跟着自己大嫂走出厨房来到客厅,突然听见娃子一句声音。

“三姑姑。”

孟晨熙抬起头,看到了小侄子,接着看见了和小侄子坐在一块陪小侄子玩的她二哥以及林尚贤,不由一吓:“二哥——”

第1352章【1353】学生来信2

她居然没有能及时发现两个哥哥在家里。

孟晨逸冲她的表情莞尔,回想着她刚才冲进家里时谁都没有看见的样子,问:“是曹希敏写来的信吗?”

“是。”孟晨熙道,“他写给大嫂的。”

听她的话里像是有一丝的沮丧,林尚贤暗中拧了下眉毛。

哥哥写给妈妈的信,磊磊也好奇,从自己的小板凳站起来要过去看看。

孟晨逸没有拦住小侄子,他一样好奇那个出国到麻省理工的人能写些什么。毕竟他没有出过国不知道国外的事。

磊磊走进了爸爸妈妈的房间,到了妈妈的工作台边,扬起小脑袋看着妈妈的侧影。

宁云夕借着台灯的光全神贯注地阅读着学生从国外的来信。

曹希敏出国的时候,所有人最担心的无非是怕他出到国外水土不服。这种水土不服不仅仅是表现在生活习惯上,还有学业学术上。

生活习惯上可以慢慢地适应,但是,学术学业上的适应学校不一定给你时间的。

宁云夕很清楚,这个年代国内的教育科研水平与国际而且是与最先进的美国相比的话,那是差很大很大的一截,说差个百年时间都不为过。

然而能出国留学,在这个年代来讲绝对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宁云夕鼓励曹希敏去。

磊磊的小眼睛看着妈妈严肃的表情,小脸蛋上露出了一丝担心。

家里电话响了。

宁云夕站了起来,似乎已料到电话绝对是找她的。磊磊跟在妈妈后面像只小尾巴,哪怕妈妈现在忙没有发现他在。

拿起话筒,对面传来的希敏妈妈的声音:“宁老师,我儿子的信你收到了吗?”

“刚收到。”宁云夕道。

“真是麻烦你了。现在,我们都有点后悔送他出国去了。虽然他姑姑姑丈总是说国外和国内差距很大,我们听了都没有怎么觉得,如今他出了国后——”希敏妈妈断断续续地说着,口气里那种担忧之极是显而易见的,“他姑姑姑丈建议他写信给你。有些学术问题,他姑丈都没有办法帮他解决。”

从希敏妈妈的话里可以想见曹希敏如今在国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国内国外的差距之大,由于国门刚刚打开,很多国人刚看了一眼国外的世界肯定是不大懂不大了解的,没有亲自出到国外更不用说对差距的深刻理解。

宁云夕知道,曹德英夫妇俩说说差距大,其实并不是指老百姓的幸福感。现在国内老百姓日子会越过越好了,不见得比美国人差。差距大,往往是处于学术界顶层的人发出来的,因为他们亲自见识了人家的科技水平。国内刚要重新起步科技发展怎么与他人相比,确实是没得狡辩的。

“再担心也没用。孩子终究是要出去的,他有这个能力。”

“宁老师你说真的吗?他真的有这个能力吗?”听希敏妈妈讲,曹希敏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巨大的质疑。

“当然他有这个能力。”宁云夕很肯定地说,“不然人家干嘛邀请他过去读书,他倘若没有这个能力,先打脸的是人家学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