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子 第65节(2 / 2)

世家子 清涴 8744 字 2020-11-30

冯克己和刘主簿都惊呆了,等到那一车一车的银子流水似的运到国库,整个户部都惊呆了,纷纷打听,“最近也没听到陛下又抄了哪位大人的家啊,怎么突然冒出来这么多银子送去了国库?”

这么大的动静,元熙帝自然也有所耳闻。于是,还没等冯克己和顾淮之把这事儿上报给元熙帝,宫里的太监已经过来客气地传元熙帝的旨意,说是陛下请他们问话。

冯克己看了顾淮之好几眼,那眼神,就跟顾淮之突然变成了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一样,看得顾淮之背后直发毛。

殊不知冯克己这会儿正打算等一下见了元熙帝后,就要把顾淮之的光荣事迹鼓吹一番,然后怎么着都得将人扣在户部,坚决不允许元熙帝再给他调工作岗位。

财神爷,不待在户部待在哪儿呢?这会儿冯克己还觉得心痛,心说顾淮之在青州那六年都算是浪费了,早知道他有这本事,当初就该直接把他抢到户部来。有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坐镇户部,朝廷还有什么可发愁的?钱是一个人的胆,也是一个国家的胆。国库充盈了,国家才好开展一系列的工作,练兵做武器,教化百姓,修缮河坝,哪样不要钱?这些都做好了,太平盛世不就到了吗?

只要能把顾淮之留在户部继续为国库挣银子,冯克己觉着,就算把自己这个户部尚书的位置让给顾淮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顾淮之忍不住摸了摸鼻子:貌似这回玩得有点大啊……

第124章后续

到了政事堂后,顾淮之这才发现,里头竟然不止元熙帝一人。吏部刑部兵部等五部尚书都到了,再加上走在顾淮之前面的冯克己,六部尚书全都凑齐了。另外,还有太子福王及几位颇受重用的皇子站在一旁目光如炬地盯着顾淮之,这架势,简直让顾淮之误以为他们下一瞬间就会从腰间抽出一把宝刀过来将他开膛破肚好好研究一番。

元熙帝心情十分不错,笑眯眯地免了顾淮之的礼,歪坐在椅子上,右手撑着脑袋,乐呵呵地问顾淮之,“听说你今儿一天就挣了一整个国库的银子?”

顾淮之无奈,中规中矩地答道:“此事并非微臣一人之功,冯大人也在,微臣不敢居功。”

“行了,我就是跑去看看热闹,可别把功劳往我身上推,我是那种抢下属功劳的人吗?”冯克己顶不爱听这些场面话,瞪了顾淮之一眼,而后绘声绘色地向元熙帝还原了之前拍卖会的场景。

顾淮之也只能感叹一句老头儿真是老当益壮,上了年纪记性竟然还这么好,就连之前自己和王掌柜等人的话都复述了个八.九不离十,不愧是真大佬。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一边听一边点头,时不时还沉思一下,听到妙处更是连声叫好。要不是见了元熙帝身上的那身龙袍,顾淮之都得以为自己进了个茶楼,正在听说书先生讲故事。

顾玄虽然辞了官,徐王两位大佬还在,这俩一个是顾淮之舅公一个是顾淮之亲外公,骄傲之余也本能地开始护犊子,王尚书紧崩着一张脸开口道:“此事多有碰巧,其一福王的报纸办得好,这才让商贾们看到了商机愿意花银子。其二,能一天拍出四百多万两白银,也是商贾们想在陛下面前露脸,这才愿意出这么多。若是日后还想再一次想赚这么多银子,那根本不可能。”

所以你们就别继续盯着老夫的外孙了!

“没错!”徐尚书连忙接话,“虽然他这事儿确实办得漂亮,但胆子也不小,还敢扯着陛下的名号吓唬人,真是被惯坏了。陛下要嘉奖他,也得酌情罚一罚他,免得他再这么大胆行事。”

听见没,想要赚银子,归根结底还是陛下的名号好用。想挣银子的,自己照着去做,别总逮着一个人薅羊毛!

元熙帝不由哈哈大笑,“这有什么要罚的?朕的名号若是能换这么多银子,就算被顾爱卿用一用又何妨?朕还巴不得他多用几次,这样,大家都不用发愁国库的事情了!”

“那父皇,这回阿淮立了大功,您是不是该重重赏他啊?”

能这么直白地向元熙帝要赏赐的,也就只有铁憨憨福王了。

一时间,元熙帝也犯难了,赏赐财物吧,人家顾淮之刚让国库的银子翻了个倍,什么财物也不能跟这个比;给他升官吧,顾淮之年纪轻轻已经是户部侍郎,再往上就是一部尚书之位,未免也快了些。

另外,元熙帝心里还有自己的小算盘,顾淮之是个干才不假,但若是他把顾淮之的官位升到顶了,那日后太子登基还怎么加恩于顾淮之啊?

顾淮之可是他预备留给太子的宰相之才,总不能他把恩全都施完了,轮到太子那儿就单凭一句干巴巴地君臣名分吧?

元熙帝头一回觉得,底下臣子太能干了也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儿。再一想到正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顾玄,元熙帝心里忍不住感叹一句:老丞相啊,朕也体会了一回你当初辞官的心情了啊!

元熙帝心中诸多感慨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在旁人眼中,他不过是略一沉吟,便给出了顾淮之的奖赏:良田千顷,布帛万匹并一套别院,又给了顾家女眷诸多体面,顾淮之的两个儿子也各有赏赐,还御笔亲书一块匾额送给顾淮之,有这块匾额在,只要这江山还是赵家的,日后的皇帝都要对顾氏看重几分。

这份赏赐,不可谓不丰厚。

不过,在场众人却没一个眼红的,人家凭本事挣回来一个国库,给再多的奖励都不过分。双方实力差距太大,酸都酸不动。

除了顾淮之之外,冯克己和福王也各有赏赐,这就有点让人心里发酸了。尤其是其他几部尚书,没少在心里骂冯克己,这老家伙好快的手,把个财神爷抢去了户部。这顾淮之要是在自己这一部,肯定也不差啊。

福王那边,酸的更多的是他的兄弟们。太子倒是真心实意地为福王感到高兴,福王可是他最有力的支持者,福王越受元熙帝重视,他的实力也越强。其他皇子心里就没那么舒服了,本来吧,福王就不是个聪明的人,小时候没少被他们暗地里嘲笑。现在倒好,当年的小傻子居然成了除太子外混得最好的,这心理落差也够皇子们难受的了。

比不过太子也就算了,毕竟人家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比不过个傻子,那就很让人生气了。

人心就是这么奇怪,不会去嫉妒一个一直比你优秀的人,却会记恨一个原本不出众,后来超过自己的人。

福王就这么成了他们心里的一根刺。

性格直爽点的,离开政事堂后当着福王和太子的面儿就开始说酸话,那阴阳怪气的语调,谁听了不得夸一声阴阳大师。

更有段位高上一筹的,拼命在太子面前夸福王,说他虽然性格憨了点,但人实诚,带兵打仗一把好手,这天下有一半都是他打下来的,怪不得元熙帝喜欢他。

这话就够诛心了,福王听不出里面的门道,只会对哥哥们傻笑。太子的脸色不变,其他人也看不出他的心情到底如何。

只不过等到众人散去后,又有“好兄弟”跑去告诫福王,让他提防太子。说他战功赫赫,容易被太子猜忌,以后在太子面前要更加小心谨慎。

这些话真真假假,福王本着说多错多的原则,只喝酒不搭话,转头就把对方给卖到了太子面前。

其间种种,真是一出大戏。

太子也只能感叹一句这宫里表面上风平浪静,内里却是波涛汹涌。别人都说他这太子之位稳如泰山,他却越来越焦虑不安,既有来自兄弟的威胁,也感受到了来自上方君父的压力。

自古以来太子就难当,在他眼里是敌人的兄弟,在他父皇眼里却都是儿子。甚至皇帝会因为“日后皇位都是你的,你可不能残害手足”这种想法对太子的要求更高。元熙帝对太子不可谓不器重,但他也不可能不管其他儿子。而那些儿子进入朝堂当差,就有了自己的人马。大臣们心思各异,有的正直有的奸诈,说不准就有那么些想捞个从龙之功的家伙就跟其他皇子一拍即合,暗中给太子放冷.箭呢?

就说福王,明明都摆出一副无心争储只想跟着父皇长兄身后混吃等死的架势,还有人见他圣宠在身又有军功,明里暗里怂恿他争一争储位呢。

提到这个,福王就忍不住跟顾淮之吐槽,“我哪里像是个坐那个位置的料?真有那么一天,我脑子这么不灵光,说不准比前朝末帝还不如,到时候百姓又得跟着受苦。这帮人脑子里都想什么呢?”

顾淮之倒是觉得福王其实比大多数人都聪明,人最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认清自己有几斤几两,德不配位的结果就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弄出个烂摊子来。显然那些撺掇福王的人不具备这个美好的品质,或者说,他们知道福王不是那块料,还要继续坚持,无非就是觉得,有个不那么精明的皇帝更容易被他们糊弄。

君臣之间都有个互相博弈的过程,君王强势臣子就只能做小伏低,君王弱势,臣子手中的权利才能更大。

这就是那些人心中那些最不堪的念头。

这些私底下的明明暗暗交锋,也没能瞒过元熙帝的双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