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被逼考科举 第61节(1 / 2)

咸鱼被逼考科举 清涴 8401 字 2021-04-04

所以齐王的神经病是遗传淑妃的吗?母子俩脑回路都异于常人。

萧蕴面色严肃,“那药既是毒药,也是良药。能治各种隐疾,却又让人神志不清,极易失去理智。往常齐王种种失态行为,想来都该是中了那药的缘故。”

好家伙,治肉体的病,却又摧残人的神经系统,这是让人活得生不如死啊。淑妃到底是什么人,边疆外族给她送这么要命的毒药?

这一点,承恩公还真知道,特地嘱咐了萧蕴不要乱传出去。萧蕴也耿直,说齐王和靖安侯府有误会,自己要把这事儿告诉虞衡。承恩公差点被他给噎死,吭吭哧哧了半天才点了头,再三强调,“淑妃的身份是陛下的逆鳞,谁提谁被削。我也是偶然才得知了这一切,你们可千万憋住了别往外说!”

萧蕴点头应了,转头就来找了虞衡。然后虞衡就知道了,原来淑妃身上有一半樨兰皇室血脉。当年樨兰国破之际,皇室诸人被绞杀,唯有不受宠的大公主逃了出来,隐瞒身份被雍然人卖给了大宣,而后抓住机会再次逃跑,碰上了进京赶考的淑妃的父亲,被他搭救,又重新帮她办了户籍。樨兰大公主生得貌美,又有这段救命之恩在,二人互相有意,便结为了夫妻,后来便有了淑妃。淑妃生父官职不高,景隆帝当时还是太子,贵妃一系为了削弱他的力量,便费心给他挑了两个家世最不出挑的良娣,其中一个就是后来的淑妃。

原本一切都风平浪静,然而景隆帝登基后,先是淑妃父母无故暴毙,矛头直指皇后娘家黄家,淑妃和皇后原本姐妹情深,到底有了裂痕。后来景隆帝查明真相,说此事与黄家无关,然而那时淑妃已经病重,只当是景隆帝维护皇后的托词。

再后来,景隆帝在淑妃宫中发现狼头图腾,质问她与樨兰到底是何关系,进宫是何居心。淑妃病中本就多思,被景隆帝这么绝情的态度刺激之下,当即口不择言说了些不大中听的话,直接让景隆帝大怒禁了她的足。

只不过,禁足时间还没到,淑妃就已经香消玉殒。最倒霉的就是齐王,被亲娘一手喂下毒药,痛苦一生不得解脱。

景隆帝后来或许是后悔了,对淑妃颇有几分愧疚,是以对齐王最为宽容,不管齐王闹出多大的事儿来,景隆帝也不过是小惩大诫,意思意思骂一顿,再关个禁闭,连打都舍不得打。

上回齐王当众揍寿王,那位也是景隆帝亲儿子呢,照样屁事没有,继续在家过着悠闲逍遥的日子。

这等秘闻,牵扯到朝堂后宫和外族,以及景隆帝的心结,怪不得承恩公再三告诫萧蕴不能随口传播出去,否则的话,就算他是景隆帝亲舅舅,怕是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虞衡也很懂其中的利害关系,赶紧向萧蕴保证,“放心,我们一定不乱说!但是,淑妃收到一封来自边疆的信,齐王怎么会把这账算在我爹头上?他总不会以为那封信是我爹寄的吧?真要是这样,他这么恨我爹,干脆跟陛下禀明这事,我爹哪还有什么好果子吃?”

这人的行为真是矛盾得可以,狠话说尽,十分讨人嫌,做出的事好像也没特别恶毒的。

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虞启昌眉头紧锁,思索了好半天才道:“这件事你们都烂在肚子里,不许再告诉第四个人。齐王之事全都交给我来处理,你们别再插手!”

虞衡还能不了解自己的亲爹吗?见虞启昌这表情就知道他肯定还有事瞒着自己没说,但眼下的情况也不好再继续追问,听了一肚子八卦的虞衡忍不住好奇,“给淑妃寄毒药的应该是幸存下来的樨兰人吧?但是他们也挺奇怪哈,又不是大宣亡了他们的国,要复仇也该去找雍然和戎狄等部,莫名其妙把账算到大宣头上是什么道理?”

萧蕴眨了眨眼,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虞启昌倒是多说了几句,“我若是没记错的话,当年我们正和戎狄开战,淑妃的父亲就是负责粮饷的主事官。后来粮饷出了差错,陛下要问罪各运粮官。再没多久,便传来淑妃父母暴毙的消息。当年此事牵扯颇大,将皇后和太子都卷了进去,稍有不慎便会动摇国本,我在边疆也听了一耳朵。倒是没想到,淑妃竟然和樨兰人还有联系,不仅如此,竟然还想暗害陛下,脑子被驴踢了吧!”

虞衡也觉得淑妃多半脑子不大正常,顺嘴安慰虞启昌,“一般人哪里知道脑子有病的人是怎么想的呢?知晓这一切的缘由便好,他日爹便找个机会同齐王解释清楚这误会便是。不然的话,他一直盯着咱们侯府,也挺让人头疼的。”

虞启昌点头,又是一笑,“你小子还真长进了不少,都会给你老子安排活了!”

虞衡给了虞启昌一个得意的眼神,美滋滋道:“那是,我现在可是各部阁老都青眼有加的厉害人物了,还能没点长进?”

有长进的虞衡很快就过上了忙碌的日子,除了去翰林院点卯外,工部那边正式开始烧制水泥,巩尚书三天两头把虞衡拎过去看看进度,一是想让虞衡传授经验,二嘛,自然是让虞衡感受一下工部和谐的氛围,下回官员任免,赶紧来工部!

虞衡就这么来回跑了几个月,等到入秋后,瞧着田间地里,林间果园都开始大丰收的时候,虞衡猛地想起来,嗨呀,我先前好像让人种了不少红薯来着?现在都十月了,红薯应该熟了吧?是该回去挖一个出来看看,这红薯的长势是不是像系统吹的那样,是经过系统培育出的基因最好的品种,产量高口味也好。

一想到口感,虞衡又忍不住吸溜了一下口水,脑海里瞬间出现了红薯的十八种吃法。等红薯挖出来了,这回红薯管够,怎么着都得变着花样多吃几回!

第53章三合一

虞衡心里记挂着红薯,到了休沐日便坐马车出城去了郊外的庄子上。

佃户们前两天得了虞衡要来庄子上的消息,一大早就让人在门口守着,远远瞅见虞衡的马车便都赶过来迎接虞衡,心里也既激动又忐忑。

先前三公子让他们种的红薯他们都精心伺候着,但这玩意儿是个新鲜物事,以往大伙儿也没种过,三公子又十分上心,早前还亲自教他们怎么种,又让识字的管事每天记录红薯苗的生长情况,好家伙,那记录得简直比自家孩子还精心,什么时辰浇了多少水,红薯苗多长,周围杂草多不多……

脑子再不好使的人也能看出来虞衡对红薯的种植情况有多重视。这会儿已经到了红薯成熟的时候,虞衡亲自前来查看红薯的产量,佃户们心里也为自个儿捏了把汗。

那玩意儿全都藏在泥里,长得到底多不多谁心里都没数,万一一个长劈叉了,三公子大发雷霆怪罪于他们可怎么办?

虞衡对辣鸡系统出品的东西还是十分有信心的,这会儿过来也就是想确定一下庄户上的红薯产量到底如何?能不能达到他先前在系统空间里自己种的亩产两千斤的高产量。

要是佃户们知道了虞衡心中的预期数字,能吓得当场给虞衡跪下来。老天爷哟,他们种了一辈子的地,就算是上好的良田,种出来的粮食能达到亩产五百斤就是个了不得的数字了,虞衡一开口就是两千斤,这真不是在为难他们吗?

好在虞衡也就是在心里嘀咕这事儿,并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不然的话,这帮佃户怕是得被这个恐怖的数字逼得上吊。

虞衡同大家伙说了几句话,便直奔红薯地而去。这一片都是侯府的田和地,放眼望去地里都是一片绿油油,走近一看,红薯藤已经爬满了整片菜地,相互交错,难分难舍,都看不出它们原本的根到底在哪儿。

管事手里拿着前几个月的红薯生长记录本,在一旁笑道:“三公子您看,这红薯长得可好了,叶子都嫩嫩的,没什么虫眼儿。小的按您的吩咐,把它们这几个月的长势都记了下来,请您过目。”

虞衡接过这记录本,翻开仔细看了起来。平心而论,这管事的字儿写得是真不咋地。但人家工作态度特别认真,严格按照虞衡的要求,把每块地都编了号,每号浇了多少水,施了多少肥,杂草长势如何,何时清理掉的,刚种下的红薯苗大概有多高……一笔一笔,记得十分详细。就算是个对农事一窍不通的人看了,都能立马明白过来。

对于工作做得好的人,虞衡从来不吝啬赞美,当即点头笑道:“你做得很不错,等红薯挖完后,我再赏你。”

管事当即乐得眯眼,喜滋滋地搓手对着虞衡弯腰陪笑道:“小的谢三公子赏!也不知这红薯,三公子是要全部都带走,还是按照其他粮食一样,给三公子交租子?”

虞衡心说等会儿这产量一出来,自己把这吓人的产量往上头一报,怕是景隆帝都要被惊得亲自跑过来看一看了。真是这样的话,那庄子里出了再多的红薯,估摸着也剩不了什么。还有胡尚书那个成天为国库的钱粮发愁的老抠门儿呢,他要知道了红薯的产量,不得赶紧跑过来,确认情况属实后,更是得在景隆帝面前撒泼打滚都要把这些红薯运回国库去。

这么想着,虞衡的嘴角便忍不住带了一丝笑意,温声道:“红薯估摸着还有大用,便不按之前的三七交租。你们这些日子也辛苦了,我不会让你们吃亏,都折算成银子补给你们。放心,只有比租子多的,没有少的,总不能让你们白忙活。”

管事挠了挠头,瞧着虞衡的态度很是和善,便大着胆子试探问道:“那小的可以把赏赐换成其他的吗?”

赏别人的东西对方还要指定的?虞衡当即挑眉,心里已经有了一丝不痛快,不过想着红薯大丰收就在眼前,这点不舒服也没影响虞衡的好心情,还是笑道:“你想要什么,说来听听?”

中年管事搓了搓手,不好意思笑道:“小的听闻红薯吃起来十分软糯,想着家中母亲年事已高,牙口不大好,便想让她尝尝。如若方便,三公子可否赏小的一两个红薯?”

这人还挺孝顺的。虞衡当即点头,“这有何难,到时候我给你一箩筐,你拿回家去让老人家慢慢吃。不过也不能吃太多,吃多了烧心,也不大好。至于刚才允诺给你的奖赏,还是照样给。”

管事顿时大喜,连连向虞衡道谢,弯着腰站在虞衡身后,恭敬地等着虞衡检视他们这几个月的劳动成果。

虞衡让人仔细挖开了一个红薯坑,好家伙,一个坑里竟然有三个大红薯,一个个怕是得有小半斤,三个加在一块就将近两斤了。这产量,干了大半辈子农活的佃户们都傻眼了,这还是一个坑的收获呢,要是全都刨出来,一亩地得有多少红薯啊?

有经验的佃户们心里隐隐有了猜测,略微一合计都能得出红薯的亩产比良田的粮食还要高的结论。

这么一想,佃户们坐不住了,一个个儿干活热情高涨,都不用虞衡继续发话,全都挥舞着锄头前去挖红薯。每挖出一个坑,都有两三个红薯,还都是饱满肥硕的红薯,瞧着就能饱腹,完全不像其他作物一样,有好的也有坏的,坏的那些蔫儿吧唧还就一小点,看着就让人不痛快。不说别的,单说这挖出来的红薯的品质,就足够让佃户们震惊了。

老天爷哟,产量这么多的粮食,甭管它味道好不好,有了这玩意儿,要是再碰上灾年,能少多少饿死的人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