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一路向外(2 / 2)

“不过本就要饿死,吃饱一顿,总能多些活下去的机会吧?”

袁熙默然,吕玲绮说的没错,就像诗中所说,饥荒尚食人,岂能不食蝗?

有时候人马上就要饿死,明知道是毒药也会喝下去,人要是溺水,眼前有条鳄鱼,也要抓住不放。

这个天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活下去的选择本就不多。

袁熙和吕玲绮并肩骑马而行,如今众人回北城的通道,早已经过了数次平整,比原先路况好了许多。

古代铺路,相比其低下的生产能力,其实部分情况就是砍伐树木,平整野草,做出一条土路,如果再能夯实路面,就很不错了。

至于平整路基,上面填埋什么三合土,上面放碎石或者石板的路面,在大城之中尚且不能普遍采用,更别说野外了。

所以各地之间的路上,都是靠人畜走得多了,便能将路面踩得平整,上面层层叠叠还混合着牲畜的粪便,慢慢往上叠,变成道路的一部分。

如果遇到洪水大雨,这种黄土路面便会被冲开,变得坑坑洼洼,泥泞不堪,这时候行车便极为困难。

这两年袁熙在发动民夫筑路时,也曾考虑过这些问题,虽然他不是没有解决办法,但最终面对的都是同一个问题。

经济费。

修条质量好点的路,掺入硬化材料,对于小农经济社会来说,所需要的费的人力物力皆是天文数字,尤其这种路修好之后,是需要常常维护的!

后世的道路维护费用,有时往往会超过建设费用,更别说古代了,人都吃不饱,哪来的钱做这些?

所以古代兴建大工程,无一不是大肆征发劳役,死亡无数民夫才能成功,而且负面作用很大,往往会导致社会动荡,余波要好多年才能平息,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袁熙考虑过水泥,石灰,沥青,后来都颓然放弃了,尤其是沥青,光加热的燃料问题都解决不了。

要知道,袁熙在北新城大力推广喝开水三年,并时常发放了些木柴,但即便如此,尚且还有一大半人连烧饭的柴火都时常短缺,更别说烧开水了。

在种地尚且都不能吃饱饭的时代,盲目搞靡费人力的工程无异于作死,所有的新技术都不能脱离生产力,不然只能是天方夜谭。

这便是时代的无奈,古代生产力便是如此低下,制约发展的两大问题,粮食和能源,这两者若没有充足的供应,其他什么手段都是空谈。

袁熙心里叹息,大争之世,光屯粮不囤枪,便会被人抢光杀光,埋头种地只是个美好的愿景。

现在天下诸侯都在穷兵黩武,在这种情况下,幽州已经算是环境不错了,起码有南边的冀州挡着,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但袁熙也清楚的知道,纯靠种地,只能保持个温饱,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最有效的出路便是出海。

他心中已经想好了一份蓝图,下一步幽州西部进入稳定发展期,但幽州东部的辽东辽西还是蛮荒之地,有很多可以下手的地方。

首先便是建立港口,发展海运和渔业。

幽州的海岸线很长,从渔阳到右北平,再到辽西辽东属国,辽东郡,乐浪郡,这一连串的沿海郡县,都有极为便利的港口地址。

幽州盐铁发达,树木繁茂,也已经具备了发展造船业的条件。

这几年依托甄家海运商路,幽州已经建立了不少港口,只要袁熙最终将辽东乐浪占据,就能南下高丽半岛,建立跳板,拉近和倭奴诸岛的航海距离。

袁熙最终的目的,是把这些后世的芥癣之疾,在这个武德昌盛的时代,就完全消化处理掉,将其纳入华夏版图。

既然后世这两个地方那么想偷华夏文化,不如现在就把它们变成华夏文化的形状好了。

当然,如今在占据辽东半岛的公孙度家族也不是易于之辈,其势力极为顽固,想和其打交道,还是要拿出能让对方动心的东西来。

想到后世的自己,便是死在这个家族手上,袁熙心里颇为复杂,但此世两边尚无恩怨,如果能和平解决,那是再好不过。

毕竟在袁熙看来,公孙度毕竟是华夏子民,两边怎么打,也是内部矛盾。

后世司马懿将公孙家族杀光,将上面的百姓迁徙内地的做法,袁熙是很不赞同的。

此举等于是让出了高丽半岛,结果被公孙家族一直死死压制的高句丽才趁势崛起,占据了本属于华夏的地盘。

想到这里,袁熙心中冷笑,让是不可能让的,绝对不可能把这些地方拱手送人。

自己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华夏断无割地让土之理,从今往后,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华夏的道路,都只会是往外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