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倭寇必须死(1 / 2)

政治人物,应该具有政治能力,比如在西山西山驾案中,小皇帝面对紧急事务,不假思索的亲自带兵前往救护张居正,让敌人布置下的君臣猜忌链的阴谋破产,政治能力是随机应变,处置各种紧急事务的决策能力。

应该具有政治担当,任何政令都有他的代价,需要做到某些事,就必须要付出足够的代价,比如朱翊钧和张居正,为了新政,把自己变成了块冷冰冰的政治机器,总是在无情的进行着各种抉择。

也应该具有政治敏锐,要对政治的风力舆论、世势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比如三娘子就敏锐的察觉出了大明和北虏之间的战力变化,大明强横的国力在皇帝一意孤行的穷兵黩武之下,已经转化为了战力,北虏必须要察觉出这种变化。

也应该具备政治信誉,说过的话不算话,那就没人会再信任你,朱翊钧至今只爽约过一次,那就是稽税院的掌院事,在张居正离朝的情况下,朱翊钧并没有让文官介入稽税院的稽查。

许诺就要履诺。

比如王崇古入阁,他的许诺就是那本五万言的《安置流氓疏》,而王崇古一直在履行自己的诺言,无论是真心实意,还是被迫,他都在履行诺言,人无信不立,朱翊钧割了王崇古一缕头发,这就是个契约,只要王崇古仍然履诺,朱翊钧也会履诺。

也应该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万士和、王崇古的政治立场是帝党,而吕调阳、申时行等人的政治立场是张党,王国光的立场最有趣,他求的是国富民强,不是富国强兵,和张居正的立场有部分的重合,却不完全相同,海瑞的立场则是守护大明朝的骨鲠正气,让大明的纠错机制,正常运行。

政治立场就是屁股,屁股歪了,那所作所为,都是歪的。

政治能力、政治担当、政治敏锐、政治信誉和政治立场,都需要政治天赋,毫无疑问,朱翊钧本身在政治上的天赋,远远远远超过了他的军事天赋。

戚继光其实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论述这个结论,比如从士气凝聚方面。

而土蛮汗则认为俺答汗是草原的叛徒,是响应大明朝廷的号召,来这里堵他西进的路,甚至是让土蛮汗和戚继光决战,彼此消耗实力;

戚继光则认为俺答汗是来帮忙的,对大明军有威胁,一定要随时探听虏情,搂草打兔子,将其看一体看为敌人对待。

戚继光也不急,让三十个团营分为了十个波次,以战代练,摁着土蛮汗的头,当经验本刷。

三娘子毫无疑问是个政治人物,甚至连自己的肚子,在有利于自己的时候,也不是不可以。

皇帝如何应对已经给出过答案,他会亲自动手杀人,就是那个笔正陈友仁,污蔑戚继光东征平倭,直接被皇帝亲手给剁了。

三娘子说的办法,也是个和解的办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唉。”

一切的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土蛮汗的选择不是不多,是压根没有。

大明军完全有实力将对方完全包围,然后最终消灭,可是戚继光选择了围三缺一。

和大明军士气正旺相比,土蛮汗的军兵可谓是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一个个都是垂头丧气,但是又有一种古怪的释然感,被戚继光摁着打,好像也许似乎可能,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

可是皇帝把最后一根枷锁都给戚继光给去掉了,没有足够重量级的人物掣肘之后,戚继光这种恐怖的天赋开始展现威力。

“就是不知道皇帝会不会嫌弃我年龄大。”三娘子之所以不肯找皇帝,不是说不想,只是她面对皇帝是一头老牛,而她面对戚继光是个嫩草。

三娘子的行程被耽误了,这一耽误,她就见识到了戚继光可怕的大规模军团的指挥能力。

下雪之后,几次交锋,都以戚继光大胜而告终,战线开始快速推进,很快就推进到了会宁卫十里的范围内。

将才易得,而帅才难寻。

三娘子越发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大明京营现在的强悍,是戚继光本人真的很强。

戚继光思忖了片刻说道:“我来到北方后,发现北虏的情况和中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个北虏甚至连俺答汗和土蛮汗都不怎么会用蒙文了,但是倭寇不一样,倭寇必须死。”

再比如从战场进展和结束战争等等角度去论述,戚继光都能说出一堆的道理来,归根到底就一句话,倭寇必须死。

他的大火收汁,也不是要一拥而上,而是利用震慑的手段,进一步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

现在大明军已经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敌人的抵抗意志已经趋近于薄弱,已经走到了收尾的阶段。

“大火收汁,明天就该逼迫土蛮汗西进了,他若是不肯西进,那就决战好了。”戚继光和李成梁商量着军务,发动总攻并不是戚继光喊一句,一二三,总攻,就能发动的。

孙子兵法有云: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亦曰: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

号称多智的董狐狸,都束手无策。

和戚继光作战,总是有一种被看穿,每一步都像是走在戚继光已经设好的步伐上,只能跟随着戚继光的脚步行动而行动。

李成梁和戚继光都是大明世袭伯爵,二人平级,而且南戚北李的称号在大明响彻南北,作为条件几乎相同、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李成梁这句厉害,就是极高的评价。

“我给不了什么承诺。”三娘子摇了摇头,俺答汗一直掌控军队,在俺答汗看来,无论三娘子怎么跳脱,都逃不出他俺答的手掌心,三娘子对军队的影响力有限,但这里,三娘子就是不肯帮忙罢了。

“那就看土蛮汗的想法了,是面对戚继光的十万人,还是面对应昌的两个万人队了。”三娘子敏锐的把握住了问题的核心。

马芳去了前线督军,马芳去战场上证明自己还是那个威震北虏、三头九目、脑后长眼的马王爷。

戚继光在大兵团指挥的表现上,是碾压级别的。

三娘子的目光看向了皇帝,小皇帝是个无情的政客,能在地基上接见使臣的皇帝,纵观中原王朝历史,那也是极其炸裂的存在,这种无情和三娘子的无情,可谓是臭味相投,猫找猫,狗找狗,乌龟找王八。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张居正培养的万历皇帝是极其失败的,因为张居正忽略了万历皇帝是个天生贵人,还是至高无上的、朕与凡殊的贵人。

自此之后,倭人俘虏一律杀绝,这是血的教训,这是凝聚军兵士气,你若是带兵打仗,俘虏倭人却不杀,也不送到京师解刳院为医学做贡献,那客兵们心气儿就散了,更加玄学一些讲,就是没有了军魂。

李匹夫,不丈夫,是辽东一句流传极广的谚语,说的是李成梁胆小怯懦,面对速把亥的挑衅,李匹夫软弱无能,无法像个大丈夫一样应对这种挑衅。

现在的李如松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在小规模交战中,董狐狸能打得过李如松才怪。

戚继光在推进到会宁卫五里范围内,停下了脚步,他的目标是把土蛮汗赶出辽东,现在土蛮汗只有一条路,从大鲜卑山口,狼狈逃回大鲜卑山以西。

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一个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俺答汗派遣这两个万人队堵在山口的位置,在俺答汗看来,就是趁机渔翁得利,看看能不能捞点好处,谁优势就帮谁;

戚继光在万人队的时候,总是亲力亲为,任何事都要亲自过问,因为万人队,三个团营的事务并没有繁重到需要他选择处置的地步,但是到了十万人,这样一个数量级之后,戚继光的军事天赋再次展现,他能够弄清楚轻重缓急、懂得取舍。

董狐狸本来觉得自己能在北古口杀了密云总兵汤克宽,这李如松不说杀了他,旗开得胜,打个胜仗也好鼓舞士气,结果大败而归,不是董狐狸不努力,李如松入京营五年,当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同时在张居正的培养下,朱翊钧通过御门听政、宣见廷臣、应批尽批、讲筵论道等等手段,将自己的政治天赋拉满了。

大火收汁,不是将大明军十万军拉出来一拥而上,而是派遣一个步营,大张旗鼓的前往大鲜卑山山口,逼迫土蛮汗做出最终的决定。

张居正从来没有想要培养出极度优秀的皇帝,能培养一个中人之姿,能守住江山社稷的皇帝就足够了。

“他掐着我的头,左右摇摆,硬生生的把我的天罗地网给拉扯成了四面漏风,一战,我死了三百骑卒,他伤亡七人。”

“夫人不打仗,大抵是不清楚的,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这头应对应昌,那边要应对戚帅,土蛮汗如此下令,令刚给万户,就会被万户所反对,难,难,难。”董狐狸并没有嘲讽三娘子军事天赋的意思,三娘子一辈子都不喜欢打仗,对战阵不了解,这种两头作战,就是取死之道。

但是这次董狐狸精心筹备,却被李如松狠狠的羞辱了,三千对三千,他死了三百人,李如松带领的先锋步营,伤亡七人。

“还是宁远伯厉害,不是宁远伯从辽东长途跋涉而来,我这面的压力极大,恐难取胜,快快请进,暖暖身子。”戚继光带着李成梁进了中军大帐。

“他倒是想从大鲜卑山山口西进,但是俺答汗不让啊,他派了两个万人队,在应昌堵住了山口。”董狐狸说出了土蛮汗的顾虑,戚继光显然在赶羊一样的驱赶土蛮汗西进,可土蛮汗也有顾虑,本就是逃窜,结果俺答汗一点也不顾及都是鞑靼人,两个万人队堵住山口。

敌人还未行动的时候,戚继光已经通过种种信息猜测到了对方进攻、撤退、粮草、兵力部署等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