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南巡皇帝和苏曳最后时光(2 / 2)

且不说只有圣祖和高宗皇帝屡次南巡,但这两位皇帝是什么地位,什么威望?

就算这样,两位皇帝的南巡还被朝野暗讽,说劳命伤财之类。

皇上咱们可是刚刚打了一场大败战,京城都被人攻破了。

您您现在名声,是不是差得远了一些。

而且,南巡需要花多少钱啊。

于是,群臣纷纷反对,有直接说南巡耗费太大的。

也有说一路上不安全,只怕惊扰了圣驾之类。

上一次仅仅只是去东陵,离京不超过二百里,就已经遭遇了一次刺杀。

南巡几千里路,会发生多少危险?

几乎所有臣子,都出来劝止。

皇帝只是笑笑,并没有说什么。

次日,皇帝又道:“传旨给两江总督曾国藩,浙江巡抚王有龄,江苏巡抚李鸿章,就说朕要去杭州和苏州瞧瞧,让他们准备接驾。”

群臣再一次激烈反对。

但是,皇帝只要下了绝对的意志,那群臣再阻拦也是没有用的了。

于是,群臣说因为黄河改道,运河已经越来越不好走了。

皇帝说,南方七省那边不是屡次派人疏通了运河了吗?上一次苏曳大军南下,不也是走的运河吗?

群臣说国库不足,拿不出皇上南巡的银子了。

皇帝说可以缩减南巡规模,并且从内库支银子,不需要从国库拿。

整个过程,皇帝都算是心平气和的,仿佛和群臣有商有量。

但是做事却雷厉风行,几天后,荣禄和伯彦讷谟祜就来到热河行宫,跪在皇帝的面前。

“朕要南巡,命你二人护驾!”

“不必再说,不必再劝,这是圣旨!”

“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顿时,荣禄和伯彦讷谟祜跪下叩首道:“奴才遵旨!”

半个多月后。

一万多精锐大军,护送着皇帝离开了热河的行宫南下。

恭亲王奕率领文祥,宝鋆等留守大臣出京城跪接圣驾。

因为在所有人看来,皇帝无论如何也要经过京城,而且肯定也要先回宫的。

但皇帝根本就没有进京,绕开京城直接去了通州,然后从这里登船,沿着运河南下。

皇帝南巡,引起了轩然大波。

朝野之间,无数人痛骂,无数人反对。

不仅仅是民间了,就连一些中低级官员,都私底下痛骂。

这个时候励精图治,知耻后勇都来不及,你竟然南巡?不怕留下千古骂名吗?

伴随着圣驾的南下。

整个南方官场,彻底震动。

尤其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皇帝距离扬州还有很远的时候,就把湘军的精锐水师全部派出去了。

他是真的害怕皇帝在南方出事啊。

甚至英方外交人员也主动求见恭亲王奕,表示对皇帝南巡的关切,如果可以的话,愿意借出军舰为皇帝护航。

恭亲王奕严辞拒绝。

但这个时候,英国人确实是真心实意的,这段时间都是履行相关条约的关键时间段,他们可万万不想出现什么变故,更加不想皇帝有事。

曾国藩不但派出所有的水师舰船,而且还派使去天京,去九江。

目的只有一个,不要搞事。

这个时候,不管任何势力,千万千万别搞事。

任何人,都承担不起皇帝出意外的后果。

然后,距离还有好几百里的时候,两江总督曾国藩,江宁将军托明阿,漕运总督跨省迎接。

几日之后,终于有惊无险,皇帝的圣驾到了扬州。

扬州距离天京这么近,几乎所有人都胆战心惊。

这段时间内,整个扬州的守军,直接超过七万人。

皇帝在扬州呆了三天时间,然后再一次登上大船,穿过长江,沿着运河继续南下,前往苏州。

而这个时候,南方七省联盟的舰队前来护航。

几日后!

皇帝圣驾到了苏州。

扬州几经战火,早已凋零了。

但苏州关键时刻被苏曳保了下来,此时繁荣依旧。

这还是皇帝第一次领略江南,显得兴致勃勃。

不但游览了几个古迹名胜,而且还在重重保护下,观看了市井生活。

在忙碌的街道上,黄包车夫拉着客人狂奔。

皇帝道:“这就是九江生产的黄包车吧。”

旁边的李鸿章道:“是的,皇上。”

皇帝道:“朕也想要试试看。”

众人不安,这样多危险啊。

几个时辰后,皇帝坐在了黄包车上,前面拉车的是伯彦讷谟祜。

皇帝兴致勃勃地坐车,逛了好大一圈。

下车之后,仿佛意犹未尽道:“很平稳,很舒服,比起马车舒服多了。”

接下来,皇帝召见了车夫,询问生意可好,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之类。

而后,皇帝朝着身边的曾国藩和李鸿章道:“这黄包车不错,解决了很多人的生计问题,九江做的不错。”

一时间,曾国藩和李鸿章也不知道是该点头,还是该摇头。

然后,皇帝道:“徐有壬呢?朕想要见见他。”

李鸿章道:“回皇上话,徐有壬此时不在苏州。”

皇帝道:“哦,那倒是可惜了。”

他也没有问徐有壬此时在哪里。

在苏州呆了几天,接下来曾国藩担心,皇帝会不会说要去上海。

那地方太复杂了,很难搞得定。

不过,皇帝没有说去上海,而是直接去了杭州。

几日后,皇帝来到杭州。

浙江巡抚王有龄跨省迎接,皇帝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西湖。

从头到尾,王有龄始终相陪。

最终皇帝公开夸奖王有龄,说他勇敢忠贞,能做事,能打战,是大清少有的能臣,可为天下官员之表率。

然后,皇帝下旨,赏王有龄加户部侍郎衔。

王有龄领旨谢恩。

在杭州玩了几天后,所有人想着皇帝接下来要去哪里?

是去福州?还是其他地方?

但不管如何,千万别说去九江啊,我们扛不住。

皇帝道:“九江经济实验区,听说办得如火如荼,朕想要去看看。派人去问问沈葆桢和李司,看方便以否啊。”

所有人惊愕,一下子无言。

足足好一会儿,曾国藩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九州万方,皆是皇上的疆土,皇上想要巡视哪里,便是哪里的荣幸。”

皇帝道:“还是要问一问,朕到了哪里,就会给哪里的民生造成负担。还是先问一问,是否方便接待。”

旁边的曾国藩很想问,如果说不方便的话,皇上是否就不去了?

然后,皇帝这边真就派人去九江询问沈葆桢。

顿时,九江这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大部分人,都不赞同皇帝的到来。

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皇帝来九江,如果遭到刺杀怎么办?

哪怕是未果的刺杀?也会引发惊涛骇浪。

届时九江该何去何从?

当时苏曳就在大沽口战场遭遇刺杀,让朝廷置于不义境地。

但是你不同意,皇帝就不来了吗?

最终,沈葆桢和李司上奏,恭迎圣驾。

半个多月后,皇帝圣驾进入了九江。

九江上下,无数人充满了无限的戒备。

整个天下,几乎都屏住呼吸,盯着九江。

唯恐发生什么天崩地裂之事。

可以说,皇帝用南巡这一招,整个南方七省所有官员没人想得到。

而且,如果皇帝在这个时候直接下旨,罢免王有龄,沈葆桢、田雨公等人的话,那这些封疆大吏都无法阻挡。

这个时候,让耆龄、罗遵殿、赵德辙这些人接任这三省封疆的话,也无法阻挡。

皇帝亲自来施展这些大招的话,谁也挡不住。

但是现在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皇帝去了浙江,王有龄没有被罢免,反而被加了侍郎衔。

但是,赵德辙、耆龄、罗遵殿三人就在身边。

耆龄肚子上中了一枪,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整个人已经明显佝偻起来了。

所以皇帝葫芦里面究竟卖什么药,还真的无人知晓。

接下来,在沈葆桢的陪同下,皇帝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整个九江经济实验区。

看得非常仔细,甚至比在杭州,苏州的时候细致多了。

尤其是纺织厂和黄包车工厂。

问了很多问题,生产效率,多少工钱,多少成本等等。

通常得到一个答案后,他就会陷入长长的沉默。偶尔会伴随着一阵咳嗽声。

参观九江经济实验区,给皇帝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他想过这些工厂可能会很大,但没有想到会大到这个地步。

尤其是纺织厂,简直看不到边。

“这些机器,都是从洋人那边买来的吗?”皇帝问道。

沈葆桢道:“是的,皇上。”

皇帝道:“朕也是稍有耳闻,听说九江的这些东西,也卖到了洋人那边了,卖得多吗?”

沈葆桢道:“换算成银子的话,大概是三千万两,只不过这是接下来两年多的所有金额。”

皇帝道:“了不得,了不得啊。”

接下来,沈葆桢很担心皇帝会提出检阅苏曳新军之类的事情。

因为这次军队这次在京城,伤亡太大太多了。

而且亲眼看到了苏曳家里的那个牌匾,所以对皇帝是充满怨气的。

结果,皇帝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甚至都没有说要召见王世清和兆布。

也没有说要召见苏曳。

不过,皇帝倒是提了一个要求,想要见一见苏曳的孩子。

此时的苏曳,已经有四个孩子。

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晴晴大格格,带着苏曳的长子前来见皇帝,因为剩下三个孩子还在襁褓之中。

“不用太近。”皇帝用金黄色的巾帕捂住嘴道:“孩子还弱,朕别把病气传了过去。”

苏曳长子,此时也差不多四岁了。

“苏曳长子,比大阿哥小了一岁不到是吧。”皇帝问道。

晴晴大格格道:“回皇上话,比太子小了十一个月。”

皇帝道:“真是可惜了,如果在京城的话,两个人就能结伴读书了。”

他说的是结伴读书,而不是哈哈珠子。

晴晴大格格道:“以后一起读书,也是不迟。”

皇帝笑道:“对,不迟,不迟。”

“对了,崇恩老叔呢?他大概对朕还是非常恼怒吧,不愿意见朕?”

晴晴大格格道:“阿玛不在九江。”

皇帝笑了笑,没有说话。

接下来,皇帝离开了九江,前往南昌。

胡林翼的心脏都要吊起来了,不仅仅是怕皇帝在南昌会出什么事情,也害怕皇帝忽然会下旨,罢免沈葆桢的署理江西巡抚,册封耆龄为江西巡抚兼南昌将军。

结果,一切都没有发生。

皇帝就只是召见了江西的各级官员,勉励了几句。

而后,皇帝乘船前往武昌。

湖北巡抚彭玉麟,跨省迎接。

皇帝在武昌呆了几天,登上了黄鹤楼。

黄鹤楼内,挂着多少名人的诗词,其中以崔颢和李白最为显眼。

皇帝道:“曾国藩,你是文章大家,觉得黄鹤楼众诗中,崔颢和李白谁为首?”

曾国藩道:“应该是崔颢。”

接着,曾国藩道:“皇上诗词文章名满天下,不知黄鹤楼可曾有幸,让皇上留下墨宝?”

他的祖宗乾隆皇帝,可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的。

皇帝笑道:“文章天成,妙手偶得,朕此时脑内空空,自然也手上空空。”

接着,皇帝道:“苏曳才华惊人,诗词文章虽少,却都是佳句。他可曾登上这黄鹤楼,可曾写了什么诗词吗?”

曾国藩沉吟片刻道:“倒是写过一首。”

皇帝兴致勃勃道:“念来听听。”

曾国藩道:“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皇帝鼓掌道:“好词,好词!”

“谁说今人不如古人的,我看苏曳之诗才,就不亚古人。”

接着,皇帝道:“苏曳这首诗词,为何不挂在黄鹤楼中?”

曾国藩道:“臣也曾经问过苏曳此问题,他说文章乃是小道,他不想将诗词留在黄鹤楼中,没有这个气魄。”

皇帝叹息一声道:“他是想说天下疲弊纷乱,文章乃是华彩点缀。天下不平,文章不盛吧。”

旁边的赵德辙道:“苏曳多心了,如今天下九州万方齐全,我大清之天下疆域超过唐宋多矣。再说就连陆游都留诗,何况苏曳?”

陆游当时南宋,江山更加碎裂,在几人眼中,比起今天之大清,更是远远不如。

皇帝道:“苏曳意思,宋之时,金亦是中国。而如今,西洋昌盛,西风压倒东风,他无颜留下文章。”

顿时,在场几人惊愕。

皇帝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言语。

皇帝道:“这是苏曳奏疏上说的,说这次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大争之世。之前中华式微,但文明强盛。而这一次,西洋不管国力,还是文明,皆是强势,压过我天朝一头。”

赵德辙冷笑道:“荒谬,我国道德文章,传承何止千年,岂是西方蛮夷能够相提并论的。苏曳此言,不但是妄自菲薄,甚至是崇洋媚外。”

皇帝摆了摆手道:“此时,争辩这些,已是无益。”

游览完武昌之后,所有人都以为皇帝要回京了。

结果,皇帝又沿着长江折返,再一次驾临九江。

这一次,皇帝主动询问苏曳。

次日,皇帝召见了苏曳。

这一刻,终究还是到来。

“草民,拜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苏曳躬身行礼。

对于皇帝这一招,真的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

苏曳原本以为,此生再也不会和皇帝见面了,谁能想到皇帝竟然主动来了九江。

而且上一次没见,这一次终究是来见苏曳了。

皇帝咳嗽了几声,然后用巾帕捂住嘴巴。

“没有见面之前,觉得有千言万语,见面之后,却仿佛相对无言。”皇帝笑道:“朕在来九江之前就想着,这里的工厂会是何等样子,结果比想象中的更加震撼。”

“苏曳,西方世界就是靠这些东西,后来者居上,超过我大清的吗?”

苏曳道:“是的。”

皇帝道:“英国的君主,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失去权力的对吗?”

苏曳道:“是的。”

皇帝道:“我大清搞这些,会失去权力吗?”

苏曳道:“会失去一些,但是比英法会好一些。”

皇帝道:“那是为何?”

苏曳道:“这是传统之力量。”

皇帝道:“俄国的那个皇帝,有权力的吗?”

苏曳道:“有权力的,而且很大。”

皇帝道:“他们就没有这些工厂吗?”

苏曳道:“有的,但是他们工业化得不彻底。当然,就算工业化得彻底,俄国也是有集权传统的。”

皇帝道:“那我大清,更有这个传统了。”

接着,皇帝道:“其实,不管是肃顺,还是奕,也都是想要学习西方,也都是要搞洋务的。也就朕算是保守派,千方百计要阻挠,结果也阻挠不了。”

“阻挠来,阻挠去,结果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说到这里,皇帝一声叹息。

“苏曳,其实朕阻挠也没有用的是吗?”皇帝道:“朕百年之后,下一代皇帝,终究还是要搞洋务的。就算朝廷不搞,地方也要搞的对吗?”

苏曳道:“是的,皇上。”

皇帝道:“你之前就一再劝朕,说办工厂,搞洋务,要自上而下的搞,要朝廷中枢搞,而不能地方搞。朕之前弄不明白,现在算是看得清楚了。”

皇帝站起身来,来到窗户,眺望着外面的长江。

“下一代皇帝要搞洋务,肯定又会一番撕扯,朝中保守派众多,届时肯定会打着朕的旗号,一番争斗后,最终还是免不了要搞洋务。”皇帝道:“与其这样,倒是不如朕啐面自干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朕读这段的时候,总觉得杨慎没有资格写出这样的诗句,因为他当时没有经历这等天翻地覆之大变局。”皇帝笑道:“后来听说,他原来写的是浪花淘尽是英雄,后来改成了浪花淘尽英雄。”

“不论真假,但他终究是胸怀不够的,没有见过真正的大英雄,就觉得所有英雄都会随着风吹雨打花落去。如果见到真正英雄的话,他大概也就不用修改这句诗了。”

“但是,也只有在这等大变局下,才能诞生真正的大英雄。”

“苏曳,你是这样的大英雄吗?”皇帝忽然问道。

苏曳道:“我不是。”

皇帝道:“那你想成为这样的大英雄吗?”

苏曳道:“想,倒是想的。”

皇帝道:“你觉得肃顺,或者奕,搞得成洋务吗?就如同你说的这样,自上而下地搞?”

苏曳摇头道:“搞不成。”

皇帝道:“为何,是因为他们不懂吗?”

苏曳道:“不懂不要紧,可以学。他们没有这么决心,也没有这么魄力,遇到事情,遇到困难,就先妥协,所以搞不成。”

皇帝道:“那你搞得成吗?”

苏曳道:“我大概是搞得成的。”

皇帝道:“这样如何,朕成立一个新衙门,册封一个洋务大臣,进军机处,领尚书衔。你苏曳就来做大清这个全新的洋务大臣,可好?”

苏曳心中冷笑,直接摇头道:“我不想接。”

注:一万二送上,恩公口袋还有月票吗?赐给糕点好吗!

谢谢您。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