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宗室(1 / 2)

泰昌帝叫来内阁首辅,以及相关的各部大臣,询问相关事宜。

如今朝堂正被东林党所把持,一听说皇帝要在全国各地修道观,立刻跳出来反对。

皇帝耐心地给他们讲,元阳真人是真正的仙师,有真正的神通法力的。

大臣们依旧不干,内阁首辅叶向高带头冲锋,说天下各地方连爆灾荒,赈济银子都捉襟见肘,怎能大兴土木,到处修道观?

皇帝说不用国家花一文钱,都由元阳仙师自己解决。

大臣们依旧不同意:“道士若不为钱,必然为地,皇帝旨意一下,势必在全国各处巧取豪夺,抢占良田,与百姓争地。”

皇帝又拿出时飞阳给他画的图纸:“全国各处总共七十二座州府,每处分别于城东、城西各建一座道观,全在城外郊野高岗处,每座道观占地不超过二十亩,也不派发田产,全由其香火自给自足。”

萧逸的父亲是上代卧云村村主,他是这代卧云村村主,从小就被当作村主培养,平时掌管村中钱粮,分派任务,处理邻里矛盾,这些全都是做的熟的,唯独有些刚愎自用,听信奸人挑拨,对妻子起疑心是个大错。

泰昌帝很高兴,宗室愿意捐,大臣们就管不着了。

青城派那边则是五岳行者陈太真来做。

时飞阳又跟泰昌帝说起第二件事,便是造船通商。

时飞阳叹着气给他们设定弟子等级:

凌浑和姜庶也要挨个地方走一遍,从中挑选出三个左右收做记名弟子,传授一些仙家筑基的功夫,还有就是观天测地,术数推演之法。

因此泰昌帝对海外贸易并不反对,但是大臣们反对,尤其是东南沿海出身的大臣们,跳着脚反对,把先皇的禁令拿出来,大肆渲染出海劳民伤财,批判皇帝不该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做这种事

这话一出,泰昌帝又变了脸色,以为他生气了要走。

周王朱肃溱最先上表,说要把开封城外三万亩地都献给元阳仙师建造道场,另有十万亩良田给道观当产业。

泰昌皇帝对时飞阳所说未来阴盛阳衰之说很是相信,因为这些年已经出现了各种征兆,天下也已经出现了灾荒。

万历皇爷为此修了那样大的元阳仙宫,心中都充满好奇,有不少藩王甚至想办法找机会到京城来仙宫来看,即使本人不能来,也派人来打探,有的还让画师画出图本。

这些宗室藩王们,都听说了万历皇爷当年遇仙的事迹,那么严重的足烂见骨,困扰半辈子的牙疼头痛,仙人药到病除。

泰昌帝纳闷:“什么前法?”

姜庶说:“我原来要开宗立派,寻思仙家也要与各派之中合纵连横,迎来送往,还要到凡间收徒传教,也是俗务。陈太真有这方面的天赋,当时就在着意培养,如今让他来管就好。”

不过当初叫他从元江步行到大雪山,又从山下一步一个头磕到洞前,已经磨去了这点刚愎之性,倒是可以一用。

但他们现在要做的事是有意义的,虽然心里抗拒,但还是要做下去。

再由刘泉、杨诩等徒弟们去每个地方面试,从中挑出十个机灵懂事的。

时飞阳把金银交给他们,这些都是他当初打破传灯寺、转轮寺得到的战利品,这帮蛮僧专会收刮敛财,所用器物都是金银铸造,镶嵌宝石,动辄丈许高的纯金灯树,都被时飞阳用真火重新锻炼,制成百两一块的金砖,至于银砖数量更多。

这个工作量,对于两人来说也是“巨大”的了,常年在山洞中清修的人,很不愿意跟凡人打交道,琐碎混乱,又毫无意义。

宗室们对这个很感兴趣,纷纷出钱出力,请最好的工匠师傅,有懂得建筑的,更是亲自出手修建园林,有的奇石堆叠,假山环绕,有的雕栏画栋,亭台相连,弄得一步一景,十分清幽雅致。

时飞阳拿出两万两白银和两千两黄金,给他们拿去作为道观的运营,并告诉他们:“道德经中有大量治国的内容,俗务虽然劳心,可若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也是炼心的手段,况且又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修身治国所用到的道都是相同的。

你们可以让弟子去掌管账目,也可以找个凡人去管。”

这时候的泰昌帝要想做事,只能像历史上天启皇帝那样利用宦官聚拢那些被排挤的官员进行夺权,过程会相当血腥

接着郑王、潞王、代王、秦王、晋王等等,纷纷上表,捐出大量田产地产,大的藩王动辄几万亩田地,有的捐一座山,有的直接捐金银钱财。

朝廷本身也组织过的官方的船队出海,最著名的就是郑和七次出海,足迹和留下的文物遍布世界各地。

“那也不行”

很快,泰昌皇帝想出来一个办法,传旨给各地的宗室,让他们拿出地来给国师修建道观。

时飞阳说:“大臣们不愿意,那就还让宗室来。”

听了这话,泰昌帝脸色沉重起来,根据祖训,明朝的藩王无诏不得离开封地。

明朝宗室不能离开封地,想去京城得逢特殊情况,找到特殊的借口,仙人在京城,他们也想见一见的,如今只需要修一个并不是很大的道观,就有机会能见到仙人,简直不要太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