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朝堂辩论(1 / 2)

陈默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朱棣已决定处死在朝鲜战场被俘获的扶桑士兵。

不过奏折虽然已经被传递回来,可这也不是朱棣一人便能决定的事情。

这件事情牵扯到的实在太多。

而朱棣只不过是和陈默确定了一下双方的意见而已。

对于此事,朱棣和陈默有着同样的想法。

处死这群扶桑士兵,看似残忍,可实际上却能借此机会震慑周边那些跃跃欲试的小国,让他们能够明白大名不是他们轻易能够撼动的存在。

也只有在这样的高压统治之下,他们才能够为之折服。

像是最近两年此类情况已经有多次发生,周边藩国屡屡犯边,似乎已经将大明视为无物。

此类情况朱棣自然不能纵容。

可是如今朝堂之上对于这件事情却分为两个派系。

以汉王,赵王以及一众将领为主的主战派认为应该将这群扶桑士兵全部处死,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大明国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他国家懂得大明的实力强横。

如今只是处死扶桑几千人,日后就能避免更多的战争。

用这几千人的性命换取大明未来几十乃至上百年的安宁,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划算的事情。

可是以李宗元为首的文臣却认为此事不该如此,他们认为这群扶桑士兵也有家眷,认为他们也不过是受战争裹挟,所以才无奈出战。

大明军队在朝鲜打的扶桑军队节节败退,甚至将朝鲜当初丢失的那些土地全部夺回,这已经足以说明大明的军事实力有多强悍,也足以说明大明现在的国力有多昌盛。

毕竟大明与朝鲜远隔重洋,要在这种情况下将数万将士送上朝鲜,这就能从侧方面说明大明现在的实力远非这些小国所能相比。

如果真的要将这些扶桑战俘全部处死,那可能会让周边国家认为大明天朝太过残忍,到时这些小国很可能会迫于压力集合到一起,并对大明的统治作出反抗。

如此一来便会得不偿失,根本想要借此机会敲山震虎,可最终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是适得其反。

总之正反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这件事情已经连续争执了数日。

朱棣现在每天上朝都要听他们双方不断辩驳,他虽然对此事也有自己的看法,可是他却不能将自己的态度表达的太过明确,因为这样一来必将会遭受到那些文臣们的反对。

朱棣之所以会对这个决议犹豫不决,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些文臣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如果大明的高压统治真的会导致周边小国联合到一起,那他的努力的确有些适得其反。

可是朱棣却也不想轻易放过这些战俘,毕竟扶桑之前可是对大明沿海地区的安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威胁。

如果真的就这样放过了这群倭寇,那大明的颜面又将置于何处?

朱棣和陈默针对此事进行了一番商议,君臣两人最后定下了一个共同的决定,那就是力排众议,将这群扶桑士兵全部处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