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父子生疑 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谢绝转……(2 / 2)

“对其党羽轻拿轻放,是因为他要团结朝廷上下,让臣子更方向地为朝廷出力,而不用提心吊胆,怕被清算。每一步,每一个选择都是如何最快的稳定朝局,有利于国,而非放纵自己私人情绪。”

“朱高煦的一举一动都是效仿当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太子党收买后妃挑拨离间,阴谋陷害,制造冤狱之举,谈什么以太宗自比。”

朱高炽听得忍不住点了点头,他二弟确实太过骄纵了。

“我们说回被低估的朱高炽,其父朱棣抽走北平所有精兵带着两个弟弟迎战老将耿炳文30万大军,连战告捷。建文帝增兵至五十万,以新秀李景隆换掉了老将耿炳文。然朱棣为避免两线作战决定先援救永平迎战山海关的吴高及出兵大宁。”

“这于朱棣是一场豪赌,因为他抽走了精兵,老家北平周边据点如涿州、雄县等兵力严重不足,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不费吹飞之力就兵临北平城下了,此时被留守北平的世子朱高炽仅有老弱病残一万人。”

“但朱高炽却带着这一万人,守住了北平城。有说是因为朱棣给朱高炽留了老将,嗯~想当年李渊也给李元吉留了靠谱的人辅佐。因为身体原因,朱高炽无法亲自上阵,但他却起到了一城主心骨的作用。”

“在李景隆兵临城下之前,朱高炽就开始不分昼夜督治守城诸事,安抚城内军民。因世子朱高炽镇定自若,朝廷大军压境,北平就要起战事了,城内百姓竟全无慌乱。朱高炽礼贤下士,请城内熟悉军事的老兵和有才识的文吏一同商议应战之事,城内无人不为之尽心。”

“虽不能亲自参与作战,朱高炽却坚持以身作则四鼓起,二鼓休,做好各方调度。身边的人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休息,他觉得父亲在外冒险,为人子不可太过安逸,更加用心守卫北平这个燕军后方根据地。”

朱棣微微动容,当年朱高炽守北平因为一些事情,他并没有觉得这个儿子做了多了不得事情,甚至一度父子生疑。

如今听着天幕娓娓道来,仿若站在局外,再去思考那一战,才意识到,长子守北平,不似他与次子和三次亲临战场屡历凶险,但同样充满了风险,且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正因朱高炽的以身作则和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才能让北平上下一心,顶住李景隆的攻击。且在屈居劣势之下,朱高炽居然敢数度开城夜袭,逼得李景隆退了十数里,等到父亲回兵北平里外合击。”

“在朱高炽守北平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事。朱高煦收买朱棣近侍宦官黄俨进谗言,说朱高炽亲近朝廷,为朝廷固守北平防备父亲。”

“朱棣表示怀疑,就和随侍在旁的朱高煦说,你大哥素来孝顺,真会这样吗?朱高煦一听,马上落井下石了说大哥虽然孝顺,但以前在南京读书时和建文帝玩的可好了。”

“离间计不是来自于朝廷,而是来自于内部,也着实可笑,这也是我说为什么朱高煦不配碰瓷太宗。太宗哪怕不喜欢李元吉,知道他是来蹭军功的,也不会因李元吉贻误战机。可朱高煦呢,你爹这天下还没打下来呢,就已经开始构陷兄长了。”

“不晓得是朱棣的问题,还是朱高煦有问题,父子生疑这事还被朝廷知道了。方孝孺一听,啧,燕王父子不和,还有这好事啊。现成的反间计用不用?当下就派使者去给朱高炽传信了,劝朱高炽投朝廷,许诺朱高炽可以继承燕王爵位和藩地,并故意大肆张扬。”

“留守北平的宦官马上传信给朱棣说朱高炽已经和建文帝通谋了。真是熟悉的套路,当年江充等人在汉武帝面前构陷卫太子造反,汉武帝派使者去核实,使者出门转了一圈,没进城就跑回去告诉武帝太子反了。”

“皇帝这种生物都是怪物,他们称孤道寡是有道理的。许是那个位置太迷人,哪怕是一些明君也不免会陷入一个怪圈。因为儿子是继承自己位置的人,而宦官是依附自己的人,总觉得相较于儿子,宦官和近臣更可信。”

“于是也早就了许多悲剧,始皇帝将长子置于外,对奸宦赵高过于信任,才有了后来的矫诏和秦二世而亡。汉武帝晚年病中被左右上下一起糊弄,最终有了族自己三族的巫蛊之祸。而朱棣也差点因轻信被收买的宦官在大业未成之前,祸起萧墙。”

始皇帝嬴政:赵高都化灰了,这事过不去了吗?

“这事搞得朱棣都要信了,但朱高炽果断将朝廷的信使和没拆的信之间送到了朱棣面前,才免于祸起萧墙。”

朱棣面色巨变,天幕所言都是经历过的事情,这些宦官虽有所言不利于太子,但那是对自己太忠心,判断错误。如黄俨虽说过一些不利于太子的话,朱棣登基后还让其做了司礼监太监。

忠于君王,判断失误与太子不睦,而说不利于太子的话和忠于汉王朱高煦,在君主面前构陷太子,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正因为朱高炽处置果决,才免了燕王内部祸事。因肥胖不能上马被父亲嫌弃的朱高炽和颇具勇武之名被父亲喜爱的李元吉,这对同样负责守卫父亲后方根据地的照组,放在一起。啧~”

朱棣看了太子一眼,又看了太子一眼。明明太子还是胖太子,但自从天幕将他们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又说了一遍,朱棣却觉得今日自家的胖太子分外顺眼。

朱高炽被他爹盯得腿软,朱高煦愤愤不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