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死灰复燃(2 / 2)

“可惜西域诸国重利轻义,虽然备受匈奴欺压,却并没有反抗的勇气。当然了,他们此刻没有反抗的勇气,到汉军将匈奴打趴下又会迫不及待的扑上来,想要咬下一口肉,分一杯羹。”

张骞轻叹了一口气,这次皇帝给他的任务已经不同了。原本是以结盟为第一要义,而现在出使西域寻求友好往来只是明面上的目的,知道卫青和霍去病后,反击匈奴这事,皇帝已经决定单干了。

张骞一行的目的其一是了解西域的地理、人文、社会关系等信息;其二是尽可能带回大汉没有的良种。

“然张骞虽然没有完成皇帝结盟西域的期望,这一迂回绕路却又得到了西域最新的消息。但这一路的艰苦也是常人无法想象,干粮吃完了,就靠着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寻找粮食,然依旧有许多人因饥渴和各种危险永远倒在了黄沙和冰窟之中。”

“更糟糕的是本想避开匈奴,通过青海羌人地区归汉,却不知羌人已沦为匈奴附庸,他们再次被匈奴所俘又扣押了一年多。直到元朔三年初,匈奴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和堂邑父才找到机会逃回长安。此时距离他们离开大汉已经有十三年,一百多人的队伍,只活下了张骞和堂邑父。”

“回长安后,张骞将这一路所见所闻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注1】。太史公将相关内容记录在了《史记·大宛列传》中,让后人得以了解这段历史。”

“若只是求功名利禄,有千万条更好的路可以选择,支持张骞他们走在这条路上不言放弃的力量,是对大汉变强的信仰。信仰并非今人方有,我们的先人早在数千年就像我们掲示了信仰的力量。前有张骞矢志不渝,再有苏武牧羊十九年不忘归汉,后又耿恭节过苏武。”

“在张骞、苏武、耿恭背后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汉使,他们留给后人太多震撼。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耻李陵、李广利之流。如果这些人身为将军投敌能被原谅,那么张骞、苏武、耿恭这些人矢志不渝的坚持又是什么?”

“李广利倒是知道是谁了,不知道这李陵又是谁?看来不是李广利家就是李广家的后人。”有人暗暗猜测道,“不过不管是哪个李家,怕是都难出头了。”

“说回卫青,龙城之战,振奋了汉军人心,同时也甩了匈奴单于一巴掌。匈奴人自然不会罢休,于是越发猖獗的南侵。龙城之战的第二年秋即元朔元年,匈奴以两万骑兵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掳杀汉人数千。”

“此时驻守渔阳的卫尉韩安国怕耽误农时,轻信匈奴俘虏敌人将从东边入侵之言,已上书停止屯军。匈奴人杀来时,军中竟然只有七百多守军,根本无法阻拦匈奴人。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韩安国败退,眼睁睁看着匈奴人掳走汉家百姓。”

“怎么说呢?可能是我严苛了。只是我想着要是换做我军,即便是只有一人也会站在百姓之前。敌进我退是没错,但敌进我退的前提是百姓先撤走了。”

“关于韩安国轻信匈奴俘虏这段,据说最初匈奴确实打算打另一边,但记得吗?匈奴人中有个熟知汉朝的汉奸中行说。作为汉人我们固然不喜欢中行说这种人,但也不得不说他是匈奴单于身边最出色的谋主。”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令李息从代郡出兵,卫青率三万骑兵,奔赴前线。在龙城之役后,汉军精神面貌大变,卫青身先士卒,将士们亦是奋勇争先,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大败而逃。”

“马邑之谋,将屯将军王恢犹豫不决不敢追击匈奴人后勤部队,被下狱后于狱中自杀。韩安国身为主将并没有被牵扯。然此番渔阳失守,韩安国到底难逃罪责,在被皇帝疏远贬谪,许是因郁郁不得志,数月后便重病吐血而亡了。”

“后世对韩安国的评价是一个不该为将的名臣,作为支持和亲的主和派名声不算好,在汉武朝的一众名臣之中名声也不算显赫。有意思的是他最出名的也不是在政治上的建树,而是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死灰复燃。”

“说的是景帝时,韩安国在梁王刘武手下当差,犯事入狱。狱吏田甲以为韩安国失势,经常故意□□他。韩安国生气问他‘死灰独不复然(燃)乎?’你把我看成熄了火头的灰烬,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田甲说要是死灰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韩安国还真‘死灰复燃’了,田甲吓得连夜逃走。韩安国听说后故意扬言说田甲若不回来,就杀他全家,田甲只得回来向韩安国请罪。不过这个狱吏田甲命可比那个忠于值守的霸陵尉好太多了。”

“相较于心胸狭窄的李广,韩安国实在是很有肚量,他并没有因旧怨报复田甲。扬言杀田甲全家也是听说田甲逃亡,激他回家而已。依着田甲做的事情,韩安国狠揍他一顿,也是情理之中,可韩安国却觉得田甲这样的人不值得他费心报复。”

“霸陵尉忠于职守,并没有做错什么,却因一句并无侮辱之意的话,无端丧命。封建社会,普通人想要活命竟然不是依靠律法,而是要寄希望于上层人士的肚量和人品,这样的日子何其艰难。每每看到这样的事情,我才明白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什么说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