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三郎平生,谢家鱼塘(1更)(1 / 2)

温婉宋巍 叶染衣 2103 字 15天前

有人给宋巍的平生做了总结:

出生难、入考场难、娶媳妇儿更难。

幼年惨、少年过不完的坎、而立之年才终于有好转。

三十岁,他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熬出头,一鸣惊人高中探花郎。

这样的事迹要能写成话本拿到茶楼酒肆去说书,指定场场满座。

……

谢正也中了进士,只不过相比较宋巍前后反差之大给人带来的冲击力,就显得平庸了许多。

谢姑妈收到消息赶来的时候,发现上河村不少村人往宋家送东西。

对上宋婆子,再听不到以往“大妹子”、“老嫂子”、“举人娘”之类的称呼,一水儿的“老太太”。

宋婆子活到这把年纪,还是头一回被人恭恭敬敬地喊,觉得挺受用。

谢姑妈见了,也跟着有样学样,笑着喊了声,“给老太太请安。”

哪怕听着别扭,宋婆子也爱听,她看了眼谢姑妈,“听元宝说,你们家小子也考中了,过不了多久,你也得跟我一样变成老太太。”

谢正还没写信回来,如今上河村和清水湾那边所有的消息都得靠宋元宝一张小嘴传达。

他说啥就是啥。

先前消息出来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自动忽略了谢正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宋巍身上。

传到清水湾那边,就更没谢正啥事儿了,那些个人的嘴里,张口闭口都是宋家三郎如何如何的出息,在京城当了大官,安排马车回来要把爹娘接去享福。

出息啊!真出息了!

谢姑妈是过来给二哥二嫂道喜的,没成想宋婆子嘴里突然蹦出这么一句来,惊得她半晌没了反应。

宋婆子一瞅她僵得像根木桩子,就知道还没人把消息递过去。

谢姑妈觉得自己一定在做梦。

她年轻时候没想着日子要怎么过,瞅着谢家大郎长得可以,就没顾爹娘有意见,盖头一盖两脚迈入谢家门。

新鲜过那一阵,每天只剩柴米油盐田间地头,屋前屋后干不完的活儿。

谢家不比宋家。

宋家再穷,总短不了家里人一口吃的。

谢家田少,哪怕每天手脚不停地掐着点儿干,大多数时候还是饿肚子。

尤其是谢正和谢涛五六岁吃长饭那两年,见天儿的喊饿,家里连粗面都供不上,更别提吃细粮了。

可谢姑妈这人有骨气,哪怕过得再不好,她也咬紧牙关自个儿挺,绝不朝娘家伸手。

也就是那个时候,宋家把宋巍送去开蒙。

宋婆子是没抱希望的,只盼着多读点书多认俩字看能不能稍稍驱走三郎身上的霉运好让他少走些弯路将来活个长命百岁。

谢姑妈见了一咬牙,借着钱也把谢正送去开蒙。

她和宋婆子想的不一样。

谢正要是能学成考个功名回来,老谢家就彻底翻身了,她也能扬眉吐气一把,不至于回个娘家都直不起腰。

谢正一入学,谢家原本就不好过的日子愈发紧巴。

婆婆觉得她败家,有俩钱都用不在正道上,为此没少给她气受。

再难,谢姑妈也勒紧裤腰带,平时要一个时辰才干完的活儿,她加把劲,半个时辰干完,腾出时间来上山采山货晒干去换钱。

别人家只喂两头猪,她就辛苦些多喂两头,县城里会有富户找人来乡下收过年猪,一头能卖上二两多银子,她那两头一卖,谢正隔年的束脩基本就有着落了。

谢正读书的那些钱,都是谢姑妈一个铜板一个铜板从牙齿缝里俭省来的。

没日没夜地操劳下来,当小姑子的比宋婆子这当嫂嫂的还老。

熬得两鬓都见了白才终于熬到儿子考个秀才功名。

谢姑妈挺满足,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辛苦没白瞎。

后来乡试不成,谢正歇了三年,谢姑妈都觉得没啥,秀才功名已经让家里免了税,还挂了几亩出去,每年都能有点额外收入,算是对家里有点儿帮衬,她出去跟人闲唠也有底气了。

再后来,谢正和宋巍同届去省城乡试,直接给她挣了个举人功名。

消息传回来当天,谢姑妈才真真坐在床头哭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