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59(1 / 2)

江山国色 幸福来敲门 6210 字 2019-04-27

交通,加上李重九现在又得了杨家,卢家,王家,崔家等几大士族的支持,这河北士族与李唐的关陇门阀是可以抗衡的,所以最后大赵的势力会迎头赶上的。”

阿史那社尔听了点点头,阿史那咄苾道“要不是有赵先生,告诉我们汉人的形势,我们真是如瞎子一般。不过现在要攻打赵国,可汗就不能不顾忌到可墩的情绪,要知道近来可墩与大赵杨家,萧家的关系十分亲密,听说两边不时有人往来。”

处罗可汗听了神色一厉道“可墩的事,本汗早都知道了,没什么的,可墩终究是我突厥的可墩,知道这里才是他真正的家。这你不用担心。”

阿史那咄苾见处罗不快,连忙请罪。

s弟兄们好给力啊,昨天一晚上,已冲到了赞的周榜已是冲到了第五名。让本书挂在首页,幸福很感动啊,多谢弟兄们的点赞支持,拜谢

有余力的兄弟们还是支持下,一章点个赞,只要两分钱就好了,但对幸福的帮助就是无比巨大的。未完待续。。

2014723024008404967

第六百一十六章郡武试

洛阳宫,早朝退却后。

李重九留下周旭,苏威等人于乾阳宫叙话。

李重九看向周旭问道“洛阳修文殿内图书典籍都整理好了吗”

周旭回禀道“陛下,都已是整理好了,修文殿之书出自长安嘉则殿,当年有书三十七万卷,武皇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人对这些书进行编次,剔除其中重复和猥杂之书,整出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现都收藏在东都的修文殿。”

“我军攻破洛阳时,姬侍郎,已是命令士卒好生看守好修文殿,命人不可有毁伤。”

李重九欣然道“姬川倒是做了件好事,这些书都是前人之心血,当年秦始皇毁书坑儒铸就大错,朕不会学他。愚民不过一时之举,但惠民才是万世之得。”

周旭拱手道“陛下继承古训,崇儒重道,此乃明君所为。”

李重九笑道“朕的意思当然是如此,书籍可供天下人所看,不可皇家独享,朕要你从民间多检些书手来,将这三万余卷的书籍抄录两份。一份送到幽京的国子监中,一份朕决定在洛阳设一书院,让天下有识子弟皆可来学习。”

周旭露出喜不自胜的神情道“陛下此乃是盛事啊。”

李重九看向苏威道“苏爱卿,你觉得如何”

苏威道“微臣也是觉得此事堪好。”

李重九道“苏爱卿,朕想让你负责校书之事,另外我请你作这洛阳书院的山长。你觉得如何”

苏威听了不由讶然,但转念一想。校书之举,乃是流芳百世之举。对于自己这个行将就木的老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身后名更看重的。至于为一书院山长,岂非将来天下许多读书人都为自己的学生,这不仅是天大的荣耀,对于苏家人脉也是大大有好处的事啊。

苏威道“老臣年迈,本不堪此任,但蒙陛下看重,不以微臣老朽,委以重任。老臣必当尽力而为,以报答陛下隆恩。”

李重九听了欣慰道“朕就知道苏爱卿一定会答允的。”

李重九斟酌了下道“朕赐洛阳书院为皇家书院,苏威就为首席山长吧,周旭你可以协理此事,请天下名儒来书院中教习,第一批洛阳书院的士子,就以一千人为限吧。洛阳书院两年肄业的士子,可免去县试,直接入原籍参加郡试。若是特别优异者。可直接举荐给朕。”

周旭与苏威当下一并称是。

洛阳有的是士族俊杰,五陵子弟,李重九让士族入洛阳书院读书,也是收拢人心之用。等于给洛阳士族子弟开了一条终南捷径,让他们为大赵效力。

李重九对周旭问道“今年秋天郡学取士,进行得如何了”

周旭闻言道“郡学考试的章程。早已拟定,一卷为四书五经。二卷为天文地理算术农识,三卷为策论。县学郡学士子早都习以为常了,两年前的国试也是采此三卷之法为国选材,士子们和民间百姓还是比较称许的。”

李重九听了问道“当初姬爱卿曾与我言,取人才之事,办县学郡学,非十年之功不成,而今快十年了,县学郡学着有成效,实在是令朕欣慰。这都是周爱卿你教导有功啊。”

周旭听了连忙道“微臣不敢居功。此乃是陛下重教育之事,奉为国策。自陛下所提的韵文,标点在民间普及后,不少如臣一般的寒门子弟,都有了读书进学机会。故而这几年郡学县学国子监所培养的人才,不尽其数啊。”

李重九听感叹道“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越终而灭吴,而今天下寒门士族人才,都认同朕以县郡之试,为取才准绳实是不易啊。”

周洲也想到这十年来,培养人才辛苦,亦不胜感慨,而今他最得意的两个弟子,赵欣,周洲都已是官居郡守了,这叫他如何不欣慰。

李重九道“天下人才如过江之鲫,有才学之士何等之多,但我大赵官职有限,要尽数取士恐怕不容易啊。”

周旭道“科举本就是国家论才取士之大典,挑选人才之中的精英,来辅佐陛下,匡扶社稷,要是人人皆可为官,何必要科举之事。”

李重九道“周爱卿的话太偏颇了,人尚且不争一日之长短,何况一次考试,就可以定人之终生的,那些没有中第的人,不等于不是人才,科举之事虽是规范,但仍是有缺漏,你知道县试郡试国试取士,一般多少人可中第啊”

周旭听了李重九这么说,当下想了一下道“大赵而今几十之郡,几百之县,各郡各县教育民风也是各不同。如蓟县这等大县,每逢县试,无论是初次参与县试的,还是屡年不第的,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之多,但蓟县县试取士,能晋郡学的不过五十人,能到地方为吏的也不过二十人,加在一起十者不过二三。”

“若是郡试那么就更难了,数县英杰并试,能进国子监的一郡不过三十人,入郡为官吏者不过十几人,十者不过取一二。最后国试,那么二十余郡精英会试,十者则不足一啊。”

李重九听周旭这么说,心想现在都如此了,那么后世的科举不是更加艰难,范进等等的例子就不用说了,比现在的高考,过去的科举更加苛刻啊。

李重九当下道“科举之事累人,虽是取士良途,但多少人期望一朝登第,从此鱼龙有别的,最后仍有不第者皓首穷经,白白蹉跎一生。”

苏威在一旁言道“陛下这已是给与那些寒门士子机会了,若是以往以门第取士,那些人连得官的资格也没有,更不用说陛下给不第士子,还能有在郡县为吏的机会了。”

李重九道“苏爱卿,这还不够,比起天下人才来说,朕还需广开门路。”

周旭当下问道“陛下莫非早有定计”

李重九点点头道“不错,朕早有想法,朕要改科举之道只取文官的鄙陋,也可用意选拔武职。”

周旭听了顿时惊讶问道“陛下如何选拔武职呢”

李重九想了下道“朕就以此郡试为先行,在郡试不第的士子中,再进行一次考试,此为武试,为国家选拔武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