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名不符实(1 / 2)

“汉哀帝以汉成帝养子身份登基,赵飞燕拥立新帝有功,法理上是汉哀帝的养母,又与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关系密切,得以躲过了此劫。然也因此赵飞燕被太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家族所仇恨。”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王氏外戚中王根不也参与了拥立汉哀帝吗?”

“王家当家做主的是王凤,而不是王根。王凤之后也是王音、王莽等人继承王氏外戚在朝堂上的势力,汉哀帝的生父定陶王刘康多次被王氏外戚排挤出京城,这一脉并不得王氏外戚待见。可见拥立汉哀帝只是王根个人行为,而不是王政君和王氏外戚的主意。”

“当然了,汉哀帝还是很记旧情的,登基后除却对傅太后、母亲丁太后和养母赵飞燕兄弟的提携外,曲阳侯王根、丞相孔光和大司空汜乡侯何武都有加封。”

“对于汉哀帝刘欣,很多人的印象可能就是与汉成帝一样喜好酒色,宠爱董贤甚至异想天开想要禅位给男宠,很少人会知道汉哀帝其实也想过奋起。汉哀帝登基时,是一个天灾人祸比较频发的时期。”

“天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祸却在于人。当时西汉最大的问题是外戚宗室权重却德不配位以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整个王朝都已糜烂不堪。刘欣看到了问题,也想过解决问题,比如打压外戚宗室,限制豪强大地主的土地兼并。”

“然想要打压外戚宗室,无外乎是用新的外戚或世家来取代旧的外戚或世家,亦或是重用宦官。比如太后上位重用外戚,皇帝长大再用宦官制衡外戚,但不管太后还是皇帝大多是借力打力,并没有辖制这些势力的手段,这就导致很容易玩脱了,如西汉末年的外戚王莽和东汉末年十常侍。”

“在东汉时,因皇帝登基时普遍年纪小又短命,被后世戏称为东汉幼儿园,外戚和宦官轮流坐庄的问题尤其明显。相较于东汉,西汉的宦官问题竟不算严重。虽江充、黄文主导了巫蛊之祸,但这些人最后也被杀了,汉元帝时显赫如石显也是凄然落幕。”

“西汉末年更严重的是外戚为祸,这个外戚为祸还是要加定语——德不配位,并不包括哪些虽以外戚身份出现于历史舞台,但能力品德出众的人。至于宦官,宦官看起来不是那么靠谱——”

“古代男人当宦官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本人犯罪或得罪皇帝如李延年、张贺,亦或家人犯罪被连累以及战俘如汪直、怀恩和郑和等;第二类穷,有穷的活不下去被父母卖掉的小孩,也有不甘贫穷想要博荣华富贵的投机者自宫入宫如魏忠贤、王振。”

“除非像张贺这样原是官二代,家学渊源,成年后才遭逢变故亦或是王振这样科举不第,挥刀自宫进宫博富贵,大多数宦官少年时都没有太多的受教育的机会。当然这里说的是大多数,不包括像明朝这样会安排宦官读书的王朝。”

“清朝觉得明朝有宦官擅权的问题,吸取教训,不让宦官识字。但我研究过明朝最有名的那些明宦,固然有王振、魏忠贤这样祸国殃民的,但也不乏如忠君体国的宦官。且王振也不是在宫中读书,他原就是秀才,科举不成,才自宫进宫。”

“明朝名气比较大,又忠君的宦官大多自幼进宫,在内书堂受过教育。比如神宗时被魏忠贤害死的大太监王安,权倾朝野却不专权,有‘力正时弊,廉洁安静’的陈矩,保过明孝宗和许多正直大臣的怀恩,支持张居正改革的大太监冯保等。”

“总的来说,明朝教导宦官的内书堂应该是利大于弊,明朝最坏的宦官如王振和魏忠贤都是成年后自宫进宫。为了权势和钱财,能对自己挥刀的人本身就不会有什么道德底线。对自己狠,对别人自然更狠。”

“故此,我认为明朝宦官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让宦官读书,而是皇帝怠政又信不过大臣,将政务托付宦官。要是选的是陈矩这样的宦官即便其当权也不会成为祸事,而像魏忠贤没什么文化,文盲地痞进了宫一样能为祸朝廷。”

“清朝将宦官问题简单粗暴地归结于宦官读了书,表象都没有看清,就不要说问题的根本了。崇祯自缢煤山,尚有王承恩生死相随,有告老的曹化淳不惧生死直面清朝皇帝只为旧主办理后事。到了清朝末代君王,连后妃都跟他离婚了,这才是真众叛亲离呢!”

“说远了,同样有宦官问题的两汉,并没有像明朝那样的内书堂专门负责教导宦官读书。宦官整体素质显然比不上明朝,想要在宦官群体中找出什么有能力的人很难,就更不要说德才皆备的人才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