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贤妻良母(1 / 2)

“说了赵氏姐妹,我们再来说说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相较于赵飞燕和赵合德常被冠以妖后妖妃之名,王政君是‘无傅太后之骄恣,又无赵氏姊妹之淫荒,亦可谓母后中之贤者【注1】’”

“即这位王太后不像傅太后那么骄纵,也像赵飞燕、赵合德姐妹那么淫荒,是位良母。王政君不仅是良母还是贤妻,汉元帝想用定陶王母子取代王政君母子,王政君都能不记恨定陶王,还特别厚待。”

“你换吕后试试?分分钟钟把傅太后切块,把定陶王母子一起送下去和汉元帝团聚。但是——”

“对头,还有但是嘛!因把情敌戚夫人做成人彘在历史上日常被骂毒妇的吕后,不仅守住了大汉天下,还为大汉走向强盛进一步打好了地基,而贤妻良母王政君呢?”

刚知道吕后将来会如何对付自己,戚夫人虽哭得惨,却不害怕,畏惧和眼泪那都是在皇帝面前给皇后上眼药准备的。可哭来哭去,皇后还是皇后,陛下却对她越来越不耐烦,还时常邀皇后一道用膳出游,戚夫人终于开始恐惧了。

戚夫人最初不怕是觉得陛下知道了皇后的“真面目”后,必然会废后废太子。可慢慢的,戚夫人就明白了,废太子或许可能,废后绝不可能。刘邦年纪大了,依着天幕之言,他已经没有几年可活了。

从沛县的小小亭长,到大汉天子,刘邦的一生殊为传奇。刘邦贪财又好色,财色在他这里是比父母、妻儿都重要。可为了得到天下,贪财好色的刘邦却能做到不贪财也不好色,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甚至可以不顾惜自己的性命。

欲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根本原因不在于吕后色衰爱驰,刘邦宠爱戚夫人。刘邦爱美人却非色令智昏的昏君,他年高又不惧生死,亦很清楚主幼国疑的风险。然如此,刘邦还是生出了废太子之心,概因刘盈没有达到刘邦的期待,而刘如意虽还看不到未来,但至少年幼聪慧有潜力。

如今天幕揭露了比刘如意更年幼的刘恒有明君之相,刘邦自然就毫不犹豫的舍弃刘如意,转而注意起之前一直没有在意的刘恒。可刘恒太小了,大汉在刘恒成长起来前还需要一位“君王”来过渡。

因此刘邦即便是废太子也不会废后,他现在苦恼的是如何让皇后在明知刘盈一脉和吕氏结局不太美妙的情况下,甘愿担起这份责任。亦或是自己死后如将帝国权柄交托皇后,如何保证吕后将来会心甘情愿传位刘恒,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刘盈。

虽然都是自己儿子,可刘盈太过仁弱,怕是无法创造天幕所言的“文景之治”,为后人反击匈奴打好基础。

“元后享年八十有余,历汉四世,不自速毙,宜乎汉之致亡也【注1】。意思是王政君竟然有脸活了八十多岁,她要是早点自我了断,没准大汉没这么快灭亡。骂王政君何不速死的话和前面说王政君是贤母是同一历史学家蔡东潘同一时间说的。”

“因王政君,蔡东潘甚至说出了‘妇人当国,暂则危,久则亡【注1】。’的结论。当然了,这是个悖论,王政君并没有临朝称制,严格来说算不得当国。历史上临朝称制,真正当国,直接掌握帝国权柄的女主,业绩基本在帝王行业平均水平之上。”

“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林林总总有近五百位皇帝。当国的女主不少,但名列其中的只有武皇。可若将所有摄政女主放进帝王中排序,绝大多数当政女主可以轻松进入前五十,即前十分之一的级水平。”

“因为大多数皇帝当皇帝靠的是投胎,而能成为摄政女主的女性除却机缘还需要足够的竞争力,需要竞争上岗。至少能弹压宗室和朝臣,才能真正实现‘当国’。这和皇帝不一样,皇帝哪怕他是个婴儿,投胎对了,他就是皇帝。”

“历史上大大小小那么多王朝,基本都是亡于男皇帝之手,很少说因妇人当国而覆灭。王政君的罪不在于‘当国’,而在于她没有‘当国’。”

“在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等帝王或能力不足怠政,或年幼登基和早夭导致皇位频繁更替时,王政君要是有吕后那样临朝摄政的本事,真正的‘当国’,而不是躲在后宫,什么事都交给娘家人,也不会有王莽篡汉。”

“即便西汉沉疴难返,难逃覆灭之祸,没有王莽篡汉,少了王莽新朝那些朝令夕改折腾百姓的国策,百姓也能少受很多煎熬和苦难。”

“班彪、王夫之等人评价王政君都提到了一个词,就是‘妇人之仁’,将权柄授予国贼王氏。如果没有后来的王莽篡汉,王政君的仁恰好是男权社会对女性期待的品质。但因为王政君的仁导致了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于是又成了‘妇人’之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